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护军

护军

官名。① 军中监督官。秦朝已置。《史记·蒙恬列传》: “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陈胜起义后,以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刘邦曾以陈平为护军都尉、护军中尉,皆临时设置,监督诸将,调节诸部军队关系。西汉或置护军将军督领诸军,大司马、大将军及诸将军幕府常置护军都尉,监督诸部,有时也单独率部征战,简称护军。大司马府所置护军都尉哀帝时改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后1)更名护军,新莽及东汉诸将军幕府多置。东汉末曹操置关中护军,统率关中所驻诸将之兵。② 统兵武职。魏晋南北朝置。常随征伐目的,置诸杂号,如讨蜀护军、征西护军、镇蛮护军等,职如将军,而地位稍逊同号将军,资历稍浅之统帅常授此。③ 东汉献帝建安(196—220)初曹操置于丞相府,掌武官选举,并与领军同掌禁军,出征时监护诸将,隶属领军。建安十二年改名中护军,资重者称护军将军,皆可简称护军。两晋南北朝沿置,职权归属略有变化。北魏初带侍臣者始加“中”字。参见“中护军”、“护军将军”。④ 魏晋南北朝诸军事要镇长官。十六国及诸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尤多。管理辖区军事民政,职掌与郡守相类。北魏初,隶大将军府,文成帝太安三年(457),皆改称太守。⑤ 隋朝十二卫属官。炀帝大业三年(607)置,卫各四员,为将军副职,正四品。寻改名虎贲郎将。⑥唐初秦王、齐王府各置左右六护军府,各有护军、副护军为正四品下、从四品下,掌率所部侍卫陪从。高祖武德九年 (626) 废。⑦ 唐德宗以后左右神策军置“护军中尉”,左右神威军置“中护军”。⑧勋官名。唐朝为十二级之第四级,比从三品。北宋沿置,徽宗政和三年(1113)罢。金朝袭唐制,从三品。元朝为十级之第四级,从二品,止用于封赠。明朝为十二级之第四级,从二品。⑨ 清朝为守卫宫禁的八旗士兵之称,置护军统领等官督率之。


1、官名。秦朝和汉朝都设护军都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护军都尉》:“护军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哀帝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汉朝还设有护军将军、护军中尉,东汉还置有中护军。《宋书·百官下·护军将军》:“陈平为护军中尉”,《汉书·李广传》:“广为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盖护军护诸将军。”

2、魏晋皆置护军将军,掌管武职选用,及中央军队。《晋书·职官·护军将军》:“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奂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元帝永昌元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复置领、护,各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复别领营,总领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犹别有营也。资重者为领军、护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受命出征则置参军。

3、南朝宋齐梁陈置护军将军,掌外军,资历浅者为中护军。见《宋书·百官下·护军将军》。

4、梁代置护军将军,又置护军和中护军。“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骑等六将军,是为六军。又有中领中护,资轻于领、护。”见《隋书·百官上》。

5、北齐设护军府,置将军一人,掌四中关津,车驾出则护驾。“护军府,将军一人,掌四中关津。舆驾出则护驾。中护军亦同。有长史、司马、功曹、五官、主簿、录事,厘其府事。其属官,东西南北四中府皆统之。四府各中郎将一人……又领诸关尉、津尉。”见《隋书·百官中·护军府》。

6、隋朝各卫置护军,为将军之副。《隋书·百官下·十二卫》:“寻改护军为武贲郎将,正四品,而置武牙郎将六人,副焉,从四品。”

7、唐朝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神策军将领,掌卫兵或内外八镇兵。见《新唐书·百官四上·左右神策军》。唐朝有上护军,视正三品,护军,视从三品,皆为勋官。见《新唐书·百官一·司勋郎中》。

8、从唐到明,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中,都有上护军、护军。见《宋史·职官九·勋一十二》、《金史·百官一·凡勋级》、《元史·百官七·勋一十阶》、《明史·职官一·兵部》。

9、辽代北面军官中有护军司,设护军司徒。见《辽史·百官志二·护军司》。

10、清朝护军营置护军统领,掌护军政令;参领、副参领,掌董率护军、护军校等官。见《清史稿·职官四·护军营》。

11、历代护军官员,可分为两类,一为职事官,有职掌,有官位;一为勋官,只有名号,而无职无位无所掌。

猜你喜欢

  • 太子药藏丞

    官名。北齐太子门下坊始置,为太子药藏局次官,置二员,八品。隋朝沿置,二员,正九品。唐朝二员,正八品上。

  • 理番同知

    官名。清朝同知之一种。设于甘肃、四川、云南、台湾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厅之长官。掌理所属“番户”事。正五品。

  • 承符直

    公人名。宋初置,见“散从官”。

  • 左右司乐

    明教坊司所属的乐师。见“教坊司”。

  • 县政府财政科

    县政府内部分科之一。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裁财政局后置,以科长为主官。掌征收税捐、管理公产、举募公债、办理交代、县库之监督指挥、收支之登记、稽核县财政之整理。

  • 通行官

    吏员名。宋于三司、马步军司及诸州均置,掌接引传达。

  • 纠察官

    即“纠察在京刑狱”。

  • 南面朝官

    辽朝职官类名。辽得燕云十六州后,即逐渐完善南面官制,统治汉人。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称南面朝官。

  • 花样

    清朝捐纳事例之一。乃加捐诸名目之合称。捐纳官或非捐纳官,于序补之本班上输资若干,使班次较优,铨补加速,故有此称。乾隆 (1736—1795)以前,正途铨补不甚壅滞。道光 (1821—1850) 中始增

  • 何浑地汗

    官名。北魏置。《刘玉墓志》: “大魏开建,托定恒代,以 (玉) 曾祖初万头,大族之胄,宜履名官,从驾之众,理须督率,依地置官,为何浑地汗。尔时此班,例亚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