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度支

度支

①官署名。魏晋南北朝尚书省诸曹之一,设尚书为长官。掌军国财赋的收支会计及事役漕运物价屯田之政令。或说魏领度支、库部、仓部、金部诸郎曹,西晋增领运曹、起部。东晋省运曹,后又省起部。南朝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部曹。北魏、北齐领度支、仓部、左户、右户、金部、库部六部曹,掌会计、事役、仓廪帐籍、田宅租调、度量衡、军械库藏之政令。隋初沿置,领度支、民部、金部、仓部四曹。文帝开皇三年(583) 改名民部,唐朝改名户部,高宗显庆元年(656) 复改度支,设尚书、侍郎为长贰。龙朔二年(662) 改名司元,后复改户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户部为度支部,参见“户部”、“度支部”。②官署名。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省诸郎曹之一,设郎(郎中)为长官,掌会计军国财用,隶度支尚书。隋朝称度支司,隶民部,置侍郎、员外郎为长贰。炀帝大业三年(607) 长贰改称郎、承务郎。唐朝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长贰,隶户部(度支、司元),职掌略同。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名司度,咸亨元年(670)复旧。中唐以后,户部诸司职权多被侵废,唯本司所掌财赋出纳日益重要,多以宰相或户部侍郎判度支事务。北宋前期承唐末五代之制,其职归三司度支部,本司无职掌,置判度支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郎中、员外郎皆为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废三司,本司参掌计度全国财政收支、支付漕运费用及赏赐、俸给、驿券等事务,设郎中、员外郎。辖度支、发运、支供、赏赐、知杂诸案。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置为户部四属部之一,二十二年罢。参见“度支部”,③晋朝诸公府僚属曹名,设参军。南朝罢。参见“度支参军”。④唐末、五代、北宋初三司有度支部,神宗元丰(1078—1085)以后废。参见“三司”。⑤ 官号。三国魏有度支中郎将、校、尉、都尉等,晋有度支中郎,详见各条。⑥ 晋朝诸郡属官、掌仓廪会计、漕运事务。


官名。掌管全国贡税租赋的统计、调拨、支出等事,类似现在的财政部长。魏、晋设度支尚书。《晋书·职官·列曹尚书》:“及魏……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书……及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曹尚书。”南北朝时,南朝宋、齐,北朝北魏、北齐,都设度支尚书。隋朝有度支尚书和度支侍郎。《隋书·百官下·尚书省》:“度支尚书统度支、户部侍郎各二人,金部、仓部侍郎各一人。”唐代设度支郎中,属户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民部为户部,唐高宗显庆元年又改称度支。见《旧唐书·职官二·户部尚书》。宋初有三司使,掌管盐铁度支户部;后分置三使,其一为度支使。宋神宗元丰年间正官名,三司权事归户部,户部设度支郎中。见《宋史·职官二·三司使、职官三·度支郎中》。元明两代不设度支,其职掌归户部。清朝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设度支大臣、副大臣等。见《清史稿·职官六·度支部》。民国改称财政部。参看《通典·职官五》、《文献通考·职官六·户部尚书》。

猜你喜欢

  • 奉恩辅国公

    爵名。清朝宗室封爵之第八等。位奉恩镇国公下、不入八分镇国公上。爵名,清朝置。清朝的宗室封爵分为十二级,奉恩辅国公为第六级。见《清史稿·职官一·宗人府》,参看“奉恩镇国公”条。

  • 常务次长

    官名。国民党政府设置,见“政务次长”。

  • 引战

    宋军职名。宋神宗实行将兵法与结队法,队的统领除拥队外,尚有引战与旗头各一人,引战选勇悍者一人任之,战斗时引领全队作战,北宋末改称押队,南宋沿置。

  • ① 以下级拟上级。《公羊传·隆公五年》: “讥始僭诸公也。”何休注: “僭,齐也。下仿上之辞”。②以下级犯上级。《谷梁传·隆公五年》: “始僭乐矣。”范宁注: “下犯上谓之僭。”

  • 考功部

    官署名。明初吏部属部之一。洪武六年(1373) 始置,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十三年改设主事一人。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二十九年改称考功清吏司。

  • 东宫

    ①太子所居之宫。亦为太子代称。《曶鼎铭》:“以匡季告东宫,东宫乃曰。”《诗经·鄘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毛亨传: “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②春秋战国诸

  • 押运同知、通判

    清代司押运漕粮的地方佐贰官。押运漕粮本为督粮道之职,因督粮道在各任所董理运务无暇兼顾而委之于地方佐贰官。押运同知、通判掌督押粮船,管束运军,查禁沿途迟延、侵盗及搀和诸弊。清制共设押运同知、通判十六人,

  • 掌厩都辖

    官名。金置,属尚厩局,见该条。

  • 东宫直阁

    官名。南朝齐、梁置,隶太子左、右卫率,为东宫侍从武官。北齐亦置。

  • 尚乘直长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殿内省尚乘局置为次官,十四员,正七品。唐朝殿中省尚乘局沿置,十员,正七品下。宋朝存其名而罕除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