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府兵制

府兵制

北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丞相时创建。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5—551年)宇文泰采用苏绰的建议,仿《周礼》六军之制,在都督中外诸军事之下设六个柱国大将军以领兵,每一柱国大将军之下辖两个大将军,每一大将军之下辖两个开府将军,以每个开府将军所统为一军,共二十四军。开府将军的佐官为仪同将军,其下又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以分级统领军士。军士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北周武帝时宇文护执政,改府兵军士为侍官,不属柱国大将军,而分属于天官府的左右宫伯、夏官府的左右武伯。武帝亲政以后,又置大司武、大司卫, 其下又有左右司武、左右司卫。司武与司卫的职责略有不同,使其互相制约,以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宣帝时又有武候府之设,《续高僧传》卷十九《释法藏传》记乙娄谦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为武候府次大夫。这些名号逐渐演变为隋十六卫府的左右监门卫、左右武卫、左右卫及左右武候卫等。隋初确定府兵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一般为车骑将军的副职,不另设府,有时也设立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各府分隶十二卫,军人称“卫士”,其户籍改属州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骠骑将军改称鹰扬郎将,车骑将军称为鹰扬副郎将。唐初改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为军头、府副。为了以名位笼络将领,旋又改军头为骠骑将军,府副为车骑将军。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以天下已定,又贬骠骑将军为统军, 车骑将军为别将。太宗时对府兵组织与名号重加厘定: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改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其地位低于刺史。诸军府总名折冲府,主要分布在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等道,以所在地区的地名定具体的折冲府名。如京兆府云阳县有甘泉山,为汉甘泉宫所在,该地所设折冲府即名甘泉府;长安城内的永乐坊也设有折冲府,就名为永乐府。甘泉府、永乐府则是各地方折冲府的专称和简称。诸道折冲府是府兵的基层单位,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折冲府除以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为正副长官之外,还有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兵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百人为旅,旅有旅帅;五十人为队,队有队正, 十人为火, 火有火长。府兵服兵役的年龄是, 二十岁入军,六十岁免役。平日务农,农隙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府兵所带之物有“弓一,矢三十,胡禄(箭囊)、横刀、砺石、大觽(音希,古代解结的用具)、毡帽、毡装,行滕皆一、麦饭九斗,米二升。”府兵主要的任务是宿卫,其次才是征战。调往京师宿卫,按路途远近分番轮流,叫做“番上”。各地折冲府分隶于十二卫与东宫六率,其隶属关系如下:左右卫,领武成、武安等五十府,府兵名号为“骁骑卫士”;左右骁卫领永固等四十九府,府兵名号为“豹骑卫士”;左右武卫领凤亭等四十九府, 府兵名号为“熊渠卫士”;左右威卫领宜阳等五十府,府兵名号为“羽林卫士”;左右领军卫领万敌、万年等六十府,府兵名号为“射声卫士”,左右金吾卫领同轨、宝图等五十府,府兵名号为“佽飞卫士”。以上为十二卫所属(十六卫中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领府兵)。东宫六率所属为左右卫率领广济等五府,府兵名号为“超乘卫士”;左右司御率, 领郊城等三府, 府兵名号为“旅贲卫士”;左右清道率,领绛邑等三府,府兵名号为“直荡卫士”。玄宗时,由于府兵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富户规避兵役,每年简阅训练的制度也不能执行,至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不得不命折冲府兵每六年一简,拆冲府渐至无兵可交。于是卫士改用招募,兵器资粮由政府拨给。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停止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的上番和发兵活动就完全停止。折冲府的活动停止以后,折冲府的机构、官吏、兵额,在名义上、形式上还保留了相当长的时期,其目的则是利用府兵的军职,作为军将升转的一种依据。府兵制是西魏至隋唐兵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是此时期唯一的兵制。在府兵制存在的同时,就有招募的禁卫军;西魏以来,州郡兵也一直不曾削弱;唐代在地方又有都督府所领之兵、镇戍兵,在边疆地区更有军、守捉等的设置,都是用的募兵。又有临时招募的兵,如隋的骁果、唐的猛士等。

猜你喜欢

  • 教育科

    官署名。① 清末陆军部军学司所属七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宣统三年(1911)改隶军学处。掌陆军各学堂教育章程之厘定,教科书之审定,经费、房舍、图书、器械之管理,学生之招收、考试、毕业、出

  • 旄人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教散乐和夷乐舞蹈。《周礼·春官》: “旄人,下士四人舞者众寡无数,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凡祭祀、宾客,

  • 中射

    参见“中射士”。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见“中谢”。

  • 征南大将军

    官名。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后26 ),以廷尉岑彭为之,率八将军讨邓奉于堵乡。魏、晋、南北朝时,为将军名号,多授予统兵出镇在外、都督数州诸军事者。在武职中地位很高,在四征将军之上,历代皆不常置。三国魏二

  • 机干官

    官名合称。见“机宜”。

  • 山东诸路行中书省

    见“山东行省”。

  • 尚书都坐

    两晋南朝尚书省长官总办公署。亦称“尚书上省”、“尚书都省”。《宋书·百官上》: “晋西朝八坐丞郎,朝哺诣都坐朝,江左唯旦朝而已。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坐。”

  • 掾史

    官名。明朝诸军事衙门中的吏员。五军都督府、京军三大营及各镇守总兵官下均设,掌文移出入等事。官名。在三公府和将军府,掌管一曹事务的长官长称“掾”,有时也称“掾史”,此之“掾史”与“掾”义同,皆为正职,其

  • 供备库副使

    官名。北宋置,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 (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官名,改武翼郎。

  • 左督护

    官名。西晋末凉州张轨置。为统兵武职,地位较一般州所置的督护为高。见《晋书·张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