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崇政院

崇政院

官署名。① 即枢密院,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枢密院置,院使、副使各一人,直学士二人,后改为直崇政院;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为枢密院。参见“枢密院”。②即资正院,元惠宗至元六年十二月(1341)为完者忽都皇后置资正院,掌财赋等事,正二品,有院使六员,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二员,将昭功万户府司属,集庆路钱粮并入,有司每年验数拨付,正宫皇后崩,册立完者都忽为皇后,遂改此名。


官署名。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改唐枢密院为崇政院,《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枢密使”条说:“梁革唐世宦官之弊,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其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命敬翔为使,始更用士人,备顾问参谋议于中则有之,未始专行事于外也。”崇政院初置时设使、判官各一人,旋改判官为副使。次年,置崇政院直学士二人,选有政术、文学者为之,其后又改为直崇政院。唐代枢密使以宦者充任,无公署,无官属,崇政院使则以士人充任,有公署,有官属,名为出纳王命,实际上是决策机关。至后唐又改为“枢密院”,参见该条。

猜你喜欢

  • 平章军国大事

    官名。辽末,耶律淳僭位,以张琳为守太师、平章军国大事,阳以元老尊之,实则不使与政。

  • 太子直閤

    东宫武官名。南朝梁有东宫直閤,陈庆之、兰钦曾任此职。北齐置太子直閤,属左右卫坊。隋沿置,属左右卫率府,员额各四人。参见“左右卫坊率”、“左卫率府”。

  • 长官司

    地方政权机构名。元朝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又称“蛮夷长官司”。秩如下州,设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等,多以土人为之。明、清沿元旧称,只作为土官世袭的地方政权。湖广、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设有。设长官

  • 屯田校尉

    官名。西汉武帝置,掌西域诸屯田。自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伐大宛后,轮台、渠黎皆有屯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外国使者。后车师、乌孙、焉耆等国皆有屯田,亦以校尉领之。宣帝神爵二年(前60)置西域都

  • 同修起居注

    官名。北宋前期置,掌起居郎、起居舍人之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

  • 钦天监助教

    学官名。清末,钦天监设助教厅,有助教一人,教习二人,掌分教算学诸生。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始设汉算学助教一人,教习二人,属国子监。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十一月学部成立,国子监裁撤,以算学隶

  • 调授

    清朝官缺补授方法之一。指官缺不入月选,由本衙门主官调补授官之例。在京司官、小京官、笔帖式、在外道府以下皆有调缺。凡调补,皆由本衙门主官将此处之实任官,经具题请旨改作彼处同品级之官。

  • 郡将

    郡守别称。汉朝因郡守 (太守) 兼领武事,故名。魏晋南朝沿称。宋朝以朝臣出知列郡,其结衔称知某州军事,郡邑武官,皆其所属,故亦有此称。1、郡守(太守)的别称。汉朝郡守兼掌武事,领郡兵,故称郡将。《后汉

  • 司玉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玉下大夫属官,佐司玉下大夫、小司玉上士掌本司事务。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民师

    官长,掌民事。《左转·昭公十七年》:“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疏:“天瑞远,民事近,为民之师长,而命其官以民事,则为不能致远瑞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