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常博士

太常博士

官名。秦、汉有博士,名义上隶太常,备咨询顾问,参议朝政礼仪典章。西汉中期以后,分掌经学传授,称五经博士。魏、晋置国子博士、太学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参议礼制,遂别置太常博士四员,为太常属官,掌引导乘舆,拟议王公以下谥号,参议朝廷礼仪典章,六品。南朝或置。北魏掌祭祀,职位较轻,从七品。北齐为太常寺属官,专掌讨论礼制,从七品; 国子、太学博士则隶国子寺,专掌经学传授。隋、唐沿置,员四人。隋从七品,唐从七品上。掌辨五礼仪式,大祭祀时赞导礼仪,拟议国公以下谥号。名义上为太常寺属官,在礼院议论典礼,皆得自专,无须禀告本寺长官,位望甚高,号称清选,多以有学识者充任。北宋初为寄禄官,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中置二员,后增至四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定为正八品。掌议定五礼仪式,有改革则据经审议,拟议谥号,撰定谥文,祭祀时监视仪物,掌赞导之事。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增为五员,孝宗隆兴元年(1163)复以四员为额。辽朝为南面官。金朝置二员,正七品。元初为太常寺属官,寺改升院后,为太常礼仪院属官,置二员。明朝置二员,初为太常司属官,洪武三十年(1397)后为太常寺属官,正七品。清朝隶太常寺博士厅,置满洲、汉军、汉各一员,正七品。明、清本职仅掌缮写文牍,考查祝文礼节,岁核祀赋等事,拟谥、议礼不得与闻,位望较唐远逊。光绪三十二年(1906)太常寺省入礼部。遂改充典簿。


官名,秦汉皆置,为太常属官,掌通古今,备顾问应对,教授经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后汉书·百官二·太常》:“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中兴转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后世多沿置,隋置四人,唐也四人,掌撰五礼仪注,大礼则引导乘舆,赞相祭祀,及定诔谥、守陵庙等。明设太常国子博士,为正七品。见《通典·职官七·太常卿》、《明史·选举志二》。

猜你喜欢

  • 行宫同留守

    见“行宫留守”。

  • 齐三服官

    官署名。汉朝齐地制作三服之官。三服即春献冠帻��为首服, 纨素为冬服, 轻绡为夏服。官名,汉置此官,主作皇帝冠服。《汉书·贡禹传》:“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

  • 劝业道

    官名。清末各省劝业长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革地方官制,始置。每省一人,正四品,简任。任期三年,归督抚节制并由农工商部、邮传部考查。掌全省农工商矿及各项交通事务(大员特办者除外)。设公所为衙署。

  • 挂衔推官

    官名。清初各府之佐贰官,与推官共掌刑名之事。顺治三年 (1646) 裁。

  • 西掖

    中书省别称。应劭《汉官仪》:“左右曹受尚书事。前世文士以中书在右,因谓中书为右曹,亦称西掖。”后世因以称中书省。官署名,中书省的别称。汉代应劭《汉官仪上》:“左右曹受尚书事。前世文士以中书在右,因谓中

  • 雄俊中大夫

    官名。北周置,正五命,府属不详。任此职者见《北周六典》所引《大隋上开府城公扈使君铭》:“建德六年(公元577年),除郑州刺史。寻授内雄俊中大夫,刺史如故。”属官有雄峻中士,正二命。雄俊有时作雄峻,当是

  • 兼行参军

    官名。晋代设置,见“行参军”。

  • 会计科

    官署名。① 清末各省提学使司所属六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掌学务公所经费之收支报销,核检省会及各府、厅、州、县教育费用是否合度。凡各学校建造营缮之事,亦归考核经理。置科长一人、副长一人

  • 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

    官名。元置,见“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府”。

  • 总办

    官名。清朝后期于新设的官署或办事机构中所设置的官员。其地位及权限因机构而异。因其多为一个部门或方面的主管官,故名。如神机营枪炮厂及机器局之总办,即为该厂、局之长官,分掌演练枪炮、测量算学及制造枪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