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子中允

太子中允

东宫官名。东汉太子属官有中允,后不置。唐太宗贞观(627—649)初改太子中舍人置,高宗永徽三年(652) 改内允,旋复旧名。龙朔二年(662),改为左赞善大夫。咸亨元年 (670),复置。其后以二员为额,正五品下,为左春坊次官,佐左庶子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宋初用为文臣寄禄官,五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为通直郎。辽朝沿唐制,置为左春坊次宫,辽亡遂废。


官名。为皇太子属官,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等事。东汉太子属官中有中允一官,职在中庶子下、洗马之上。汉制,太子五日一朝,其非朝日,则使仆及中允朝,请问起居。唐代中允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若庶子缺,则监封题,职拟黄门侍郎。其后辽朝等曾置。见《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庶子·中允》、《辽史·百官志三·左春坊》。

猜你喜欢

  • 参随伴役

    官名。明朝武官到任时所带的跟随人员。名额依官职不等。其中幼官或舍人称参随,勤杂随从称伴役。

  • 剽姚

    武官名。汉有剽姚校尉。《史记·卫青传》:“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汉书》作“票姚”,《后汉书·班固传》作“僄狡”,汉荀悦《汉纪》作“嫖姚”。

  • 州郡

    1、行政区划名。汉朝分全国为十三州,除一州属司隶校尉外,其余十二州每州置刺史一人,掌州政。每州下辖数郡,每郡置太守(也称郡守)一人,主郡政,总领郡事。每郡下辖数县。见《后汉书·百官五·州郡》。2、指州

  • 郡议曹祭酒

    郡散吏名。汉代置,无实际职掌,考见“议曹掾吏”。

  • 太子典设郎

    官名。见“典设郎”。

  • 中丞相

    官名。秦二世二年 (前208),二世皇帝以宦官赵高任之,居宫中用事,代行丞相职务。秦汉中丞相仅此一见。官名。秦始皇设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长,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由中官(宦官)任丞相者,称中丞相。《史记

  • 直龙图阁

    官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始置。其后,凡馆阁之久次者,必选直龙图阁,作为擢待制之基。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省郎、寺监长贰补外或领监司帅臣,则除此职。哲宗元祐(1086—109

  • 司藏署典作丞

    官名。北齐置,见“司藏署令丞”。

  • 遂伯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遂人置。北周沿置。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分置左右遂伯中大夫,每方置一人,掌本方行政事务,下设小遂伯下大夫,小遂伯上士、小遂伯中士以佐其职,领遂大夫下大夫等官属。正

  • 左护卫司

    官署名。辽朝置,属北面官。北、南护卫府各设左护卫司,以太保统领。下设左护卫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