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史令丞

太史令丞

官名。史在古代本为记事记言之官。《周礼》春官之属有太史,则掌天象、历法。汉代太常的属官有太史令及丞。汉初的太史令兼有修史之责。东汉时秩六百石,掌记天时、星历、良日、时节、禁忌、瑞应、灾异诸事,有丞一人。又明堂及灵台各置丞一人,明堂为举行礼典之所,灵台掌侯日月星象,皆属太史令职掌的范围。《汉官》记其属官有太史待诏三十七人。三国魏蜀吴均沿置太史令;魏吴又有太史丞,蜀无考;魏并有灵台丞。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均置太史令、丞。《史通》说:“自古太史之职虽以著述为宗,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度数。司马迁既殁,后续《史记》者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于是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故张衡、单飏、王立、高堂隆等,其当官见称唯知占候而已。”东汉以后,太史令丞实为掌天文历象之官。后世掌天文历法的官署,如北齐的太史署,隋唐宋的秘书省太史局或太史监,辽的司天监,都以太史令、丞为正副长官。元的太史院也一度以太史令为其长官。后罢,以院使为长官。唐宋的司天台监、司天监,金的司天台提点,元的司天监提点,明清的钦天监监正,其职掌均与太史令同。修史之职,后世先归著作局,后归史馆。宋代的史馆始置编修、检讨,而明清的翰林院亦置编修、检讨,于是习惯上也称翰林官为太史。

猜你喜欢

  • 左右校令

    官名合称,即左校令和右校令的简称。汉将作大匠属下有左校令,掌左工徒,右校令,掌右工徒,秩皆六百石,各有丞一人。见《后汉书·百官四·将作大匠》。

  • 征税科

    海关征税部职员的一种,即“内班”。见“征税部”。

  • 采女

    宫廷女官名。东汉始置,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隋炀帝置三十七人,正七品,为御女之属。唐置二十七人,正八品,位在御女之下。宋、金沿置。金为正八品内命妇。女御称号。东汉置,《后汉书·皇后纪》:“及光武

  • 翚雉氏

    少皋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左传·昭公十七年》谓是五工正之一,贾逵释为设色之工,为附会之说。参见“少皞”。

  • 议曹史

    1、官名,汉朝郡县属官,位在议曹掾下,掌参与谋议。多以境内名士任之,无固定人数,也无固定职事。2、议曹从事史的简称。《陈书·儒林传·顾越》:“扬州议曹史兼太子左率丞。”

  • 太平天国后期在“王”下陆续增设的“六等爵”之一。由“安王”演变而成。1856年,杨韦事件后,翼王石达开入京辅政,天王洪秀全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以挟制石达开。后因翼王出走及朝臣反对,改为“天安”,始有

  • 下州

    州的等级之一。唐制为第七等,在辅、雄、望、紧、上、中之下。宋制为第八等,在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之下。辽、金、元分州为上、中、下三等,世祖至元初年以六千户以下为下州,取江南以后,以不及三万户为下

  • 通禁郎

    内侍阶官名。金朝置。二十五阶之第十二阶,秩从六品上。官名。金代内侍官,从六品上,称通禁郎。见《金史·百官一》。

  • 田曹史

    官名,汉置,为郡县佐吏,位在田曹掾下,佐掾掌农桑等事。

  • 才人

    官名。宫中女官有才人。《史记·淮南厉王长传》:“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从居。”晋沿用汉制,才人视爵千石以下。从南北朝至明,多沿置。唐置才人七人,正四品,掌权燕寝,理丝枲,以献岁功。杜甫《杜工部草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