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督
官名。① 高级军事长官。三国吴、魏初于战争时临时设置,作为加官。《三国志·陆逊传》:“黄武元年(222),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孙)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 征蜀时,亦加司马懿此职,并假黄钺。后司马师、司马昭相继自“都督中外诸军事”加大都督。后渐成为常设官职,地位极高。晋、南朝沿之。在有战事时亦临时加置,冠以名号,如前锋大都督、北讨大都督等; 还有以此衔都督某一地区军事者,其地位均较前述“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都督为低。北魏前、中期未见,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职员令及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时皆未载。后期战事较多时亦置,统兵出征,有时又加以各种名号,如南道大都督、徐州大都督等。东、西魏分裂后,授予渐滥。东魏、北齐时所置“京畿大都督”,权势极重。北周初规定授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等官号者,并加使持节、大都督名义,后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大都督与都督遂成为没有实际职权的勋官。(参见③)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改总管为都督,总十州军政者为大都督。睿宗太极(712) 初,于并、益、荆、扬设四大都督府,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又加潞州,共置五大都督府,府置大都督一员,从二品,掌督诸州城隍、兵马、甲仗、食粮、镇戍等,总判府事。如以亲王为之,则多遥领其任,以长史居府总其事。宋承唐制,于兖州、徐州、陕州、扬州、杭州、福州设大都督府,以亲王为之,二品,职掌同州牧。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设江淮大都督,掌山东军事。二年,设江汉大都督,掌河南军事,又以怯烈门、赵璧为大都督,掌管燕京所集军马。中统三年后相继罢废。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设大都督府,置大都督三员,正二品,掌管龙翊卫、左右钦察卫等侍卫军。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下集庆后,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从一品。吴元年(1367),罢。②郡中统兵武职,地位很低。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三国志·宗室传》:“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阳(太守),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③勋官。北周武帝时,因战事不断,由军勋而任此职者太多,故将之改为没有职掌的勋官,授予有军功的武职官员,八命。隋初沿袭此制,正六品上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罢。唐高祖武德(618—626)初复置,武德七年改名飞骑尉。①十六国各政权统治者在未正式建立政权时,多自称大都督。《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梁中庸、房晷、田昂等推蒙逊为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赦其境内,改元永安。”⑤掌管军马的官员。隋朝陇右牧所统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原州羊牧、苑州十二马牧皆置。地位很低,为流外官。
官名,三国时始置,位高于都督,有的开府,有的不开府,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六种:
1、临时的高级军事长官,不开府,战争结束后即废。刘备帅大军伐吴时,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迎战刘备;魏蜀战争时曹真、司马懿等也曾任大都督。以上均属此类。
2、永久性的高级将领,有的在中央,有的镇守一方,均为高级军事长官。东魏、北齐时的“京畿大都督”职高位重,权势极大。北周初授柱国大将军此号,开府。唐朝武德七年以总督十州军政者为大都督。太极初年,于并、益、荆、扬四州设大都督府,唐玄宗又增潞州大都督府,府置大都督一员,从二品,掌督各州城隍、兵马、甲仗、食粮、镇守等。
3、郡的军事长官,权小位低。东汉献帝时孙权置。《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孙韶传》:“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杨,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
4、勋官。北周武帝时,因战争连年,有功武将太多,故以此官号授予有军功的官员,没有职掌,只作为勋官名号,八命。隋沿此制,正六品上阶。
5、十六国的统治者在未建立政权前,多自称大都督,总览军政大权。
6、掌管军马的官。隋朝陇右牧所辖的骅骝牧、二十四军马牧、原州羊牧、苑州十二马牧均置大都督。名大而位低,为流外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