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将军

大将军

官名。①高级军事统帅。战国秦汉皆有,非常设,遇有战事,临时委任统兵,事毕即罢。东汉初多冠以骠骑、建威等名号。西魏、北周置为府兵专职统帅官号,凡十二人,各领一军,分隶六柱国大将军,下统开府、仪同诸将军。隋、唐沿行府兵制,置为诸卫府长官官号,隋有“十二卫”,唐有“十六卫”,分领府兵,各置府僚,正三品,各冠以卫府之名。唐德宗贞元二年(786)诸卫增设上将军为长官,遂降为次官。唐朝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诸禁卫军亦置,员额、品秩并同十六卫,然无实权,须加知军事衔方得掌兵。辽朝诸部族州国亦置,各统所治军队之政令,下辖上将军、将军、小将军等官。明、清有大将军及征虏、抚远等名号大将军,皆为临时委派领军的高级统帅,还师即缴还印信,所领军队各归原建制。②高级军政官员。西汉武帝以后,大将军常冠大司马之号,秩万石,领尚书事,执掌朝政,成为中朝官最高领袖,优宠、权力常在外朝首领丞相之上。非将帅之文臣亦得居其职,多由皇帝宠信的贵戚担任。新莽地皇元年 (后20)曾普授诸州牧以为官号。东汉复置一员,秩万石,不冠大司马,成为独立官职,多授予贵戚,常兼录尚书事,开府置僚属,与太傅、太尉等共同主持政务。三国时成为外朝职官,权任稍减。魏多以之屯驻长安以备蜀,一品:蜀为最高军事长官; 吴则别置上大将军居其上。西晋为八公之一,位居三师、大司马下,三公上,开府置僚属。仍为朝中大臣,或亦加授重要地方长官。东晋、十六国颇重其任,常专擅军政事务。南朝不常授,或以为赠官。晋、宋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秩万石。北魏、北齐与大司马并号“二大”,共典军政,位颇尊显,常由权臣兼任,皆一品。③名誉职衔。魏晋南北朝有诸名号大将军,作为加授给大臣、重要州郡长官的戎号。凡加戎号者,可开军府。北周置勋官十一等,以酬军功,后亦兼施朝臣,大将军居第四等,正九命。此外又有柱国大将军 (第二等)、上大将军 (第三等)、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第五等)、开府仪同大将军(第六等)、上仪同大将军(第七等)、仪同大将军 (等八等)等号。隋初因之,炀帝废。唐、宋以骠骑、辅国、镇军、冠军、怀化、归德等名号大将军为从一品至从三品武散官,用以代表武职官员的品阶。唐朝府兵制消亡后,十六卫大将军成为优崇武官的虚衔; 宋朝因之,置为环卫官,正四品,无定员、无职掌,以宗室、闲散武官为之,亦作为武官赠典; 辽朝因之。金、元以昭武、昭毅、昭勇、安远、定远、怀远等名号大将军为武散官,金自正四品至从四品,元自正三品至从三品。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 置为阶官,正一品,以正都统有积劳者充之。④军阶名。清末新陆军最高官阶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 订新陆军官员等级,分三等九级。宣统元年 (1909) 比照文官品级修订,于上等第一级正都统上增大将军、将军一级。阶正一品。正都统积有勋劳者赐封。


1、东周战国时楚国设大将军,为将军的最高称号。凡将军皆主征伐。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位比三公。光武中兴,以吴汉、景丹为大将军,位在公下。和帝封其舅窦宪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安帝封舅邓骘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又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住京都。顺帝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位如三公。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见《后汉书·百官志》)王莽时“大将军二十五人”,“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光武帝纪》:“壬午,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偏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偏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中坚将军杜茂为大将军。”参看“将军”条。

2、从三国到南北朝,执政大臣多兼大将军之衔。西魏、北周大将军为府兵统帅,十二人各领一军,分属六柱国大将军。隋唐沿用府兵制,隋十二卫、唐十六卫,大将军为卫府长官,领府兵,正三品,置府僚。唐德宗贞元二年以上将军为府兵长官,大将军遂降为副职。唐朝各禁卫军也置大将军,但无实权,加“知军事”才能掌兵。宋也置大将军,实为虚衔,正四品,无定员,无职掌,以宗室及闲散武官任之,也作为赠官用。辽沿用宋制。金、元两代常在“大将军”之前加以名号为武散官。明初置大将军,职位复重,不常置。

3、清朝用作军阶名。光绪三十年新陆军的官员分三等九级。宣统元年,在上等第一级正都统上,增大将军、将军一级,官阶正一品。在有战争时,置大将军,且在大将前冠以名号,如“靖远大将军”等,战事结束,即废。参看《通典·职官·武官·大将军》、《续通典·职官·武官·大将军》。

猜你喜欢

  • 广武将军

    官名。三国魏、西晋、十六国前燕、前秦、西秦及南朝宋、北魏皆置。为名号将军中地位较高者。南朝宋时为五武将军之一。三国魏、晋、南朝宋四品。北魏韩秀任职时,为皇帝所亲任,随侍左右,并掌机密。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 左骨都侯

    汉时南匈奴武官名,属左大将,掌领兵。《后汉书·孝顺帝纪》:“三月,使匈奴中郎将王稠率左骨都侯等击鲜卑,破之。”

  • 主首

    金元时差役名。金代在农村中每村设一主首,协助里正禁察非法之事。元代在乡下设都,每都置主首,协助乡的里正催办差税和地方治安。有些地方由里正专管催办钱粮,主首则供应杂事。

  • 致仕

    指官员告老辞官。《礼记·曲礼下》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说。汉朝并无年龄规定,如大臣年老有病,可随时向皇帝提出。宣帝时,韦贤为相五岁,年七十余,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罢归,加赐第一品。丞相致仕自此始

  • 学林祭酒

    女官名。南朝宋置于后宫,三品。参见《宋书·后妃传》。

  • 尚方署令

    官名,金朝置。从六品,掌造金银器物、亭帐、车舆、床榻、簾席、鞍辔、伞扇及装钉之事。其佐官有丞,从七品;直长,正八品。见《金史·百官二》。

  • 拱卫直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朝置。设于世祖至元三年(1266),秩从四品,掌控鹤六百余户及仪卫事。置都指挥使、副使各一员。十六年,升正三品,增达鲁花赤一员,隶宣徽院。二十年,复为从四品。二十五年,归于中书省礼部。成宗元

  • 郡中正

    官名,三国魏置,掌考察州郡人才品德,分为九等,作为选官的依据。其后,两晋南北朝沿置。隋朝讳“中”字,改称“郡正”,唐废。见《隋书·百官志中》、《通典·职官十四·总论州佐》。官名或吏名。三国魏初司空陈群

  • 通惠河运粮千户所

    官署名。元至元三十一年始置,属京畿都漕运使司。掌漕运之事。有中千户一人,中副千户二人领其事。

  •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官署名。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立西夏中兴行省,治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至元三年(1266)罢。八年复立,十年又罢。十八年,再立。次年,分设行中书省于甘州 (今甘肃张掖),称甘州行省,二十二年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