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印绶

印绶

印和系印的丝带,官吏印章的统称。凡治事的命官皆颁有印绶,以示职权受命于天子,并代表级别和权力。历代有之,但具体制度或有不同。


官印及绾印之组的合称。战国时,凡官印均称玺。至汉代,除皇帝与皇后、太子、诸王的玺仍以玺为称之外,官员的玺均改称为印。官印按质地分,有金印、银印、铜印之别,《南齐书·舆服志》记南齐官印之制说:“公侯五等金章,公世子金印,侯银印,贵嫔夫人金章,公主、王太妃、封君金印,六宫以下公侯太夫人、夫人银印。其公、将军金章,光禄大夫、卿、尹、太子傅、诸领护将军、中郎将、校尉、郡国太守内史、四品五品将军, 皆银章, 尚书令仆、中书监令、秘书监丞、太子二率、诸府长史、卿、尹、丞、尉、中丞、都水使者、诸州刺史, 皆铜印。”各种质地的印均配以不同色彩的绶。汉制,金印配以紫绶,银印配以青绶,铜印配以墨绶。《南齐书·舆服志》记南齐时的绶制甚详:“乘舆黄赤绶,黄赤缥绿绀五采。太子朱绶, 诸王纁绶, 皆赤黄缥绀四采。妃亦同。相国绿綟绶,三采,绿紫绀。郡公玄朱,侯伯青朱,子男素朱,皆三采。公世子紫,侯世子青,乡、亭、关内侯墨绶,皆二采。郡国太守、内史青,尚书令仆、中书监令、秘书监皆黑,丞皆黄,诸府丞亦黄。皇后与乘舆同赤,贵嫔、夫人、贵人紫,王太妃、长公主、封君亦紫绶、六宫青绶,青白红。郡公、侯夫人青绶。”不同质地的印与不同色彩的绶相配合,表示着不同的级别,职位与权限均寓于其中。梁陈之制,多沿南齐之旧。北朝印绶制度不详,惟除授官员则授予印绶,以印绶的差别以表示其职位权限的等级则与南朝并无差别。北朝又有印绶假给之制,有假印与绶者,有假印而不假绶者,有假绶而不假印者,其详情已不可考。

猜你喜欢

  • 小臣

    官名。商朝始置,周朝沿置。殷商至西周,为君王近臣,掌王命传达,参与辅政,地位颇尊。春秋时期为侍御阉官。随王征伐,侍待君王,奉命出使,率众劳役; 掌祭祀,宾客飨食之服位。《周礼》夏官有“小臣”,“上士四

  • 中京都虞候司都虞候

    官名。中京都虞候司长官。辽道宗时,有中京诸军都虞候石瀚。(《全辽文·卷九·尚墓志铭》)

  • 中旨

    官府文书名。凡颁降御笔或圣旨,直接交付有关官府执行,称“中旨”。

  • 驻泊总管

    见“驻泊”。

  • 造币总厂监督

    官名。正副各一人,为造币总厂的正副主官。见“造币总厂”。

  • 左巡使

    官名。唐朝以殿中侍御史为之,掌纠察京城百官违失。宋朝亦以殿中侍御史兼任,掌正祭祀朝会武官之班序,纠其违失。官名。唐置,唐代京城以承天门朱雀街为界,分左右巡,以殿中侍御史或监察御史为巡使,掌察其所巡地区

  • 大都运粮提举司

    官署名。设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隶兵部。仁宗延祐四年(1317),改为陆运提举司。参见“大都陆运提举司”。

  • 介史

    见“都史”。

  • 恭使宫人

    官名。北魏置。为后宫女职。一作“恭信宫人”。孝文帝改定内官时,视四品。见《魏书·皇后列传》。

  • 贡举案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礼部置。掌有关学校、经籍、科举、发解、省试及讲筵史官赐书修书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