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千夫长

千夫长

官名。① 西周置为武官。《尚书·周书·牧誓》:“王曰: ‘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孔颖达疏:“《周礼》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孔以师虽二千五百人,举全数亦得为千夫长,长与帅其义同,是千夫长亦可以称帅,故以千夫长为师帅。”②一说即《周礼》师帅,中大夫。③三国时乌丸部落长官亦称千夫长,后改称王。④蒙古成吉思汗曾置为世袭军职,又称“千户”。⑤明朝土官名号之一。乃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之头目,无专职品级。世袭。


1、统千人之帅。周置,掌领千人,即千夫之帅。《尚书·周书·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注:“(千夫长)师帅。”“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宋蔡沈《书经集传》:“千夫长,统千人之帅。”2、三国时乌丸部落首领。《三国志·魏书·乌丸传》:“(袁)绍矫制赐蹋顿、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注:“始有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用能悉乃心,克有勋力于国家,稍受王侯之命。”3、世袭武官。蒙古成吉思汗置千夫长,又称千户,为世袭军职,为千户帅。4、土官名号。明朝称少数民族头目为千夫长,无品秩,世袭。

猜你喜欢

  • 群官

    官名。明朝太仆寺分置各牧监,监下辖诸群之官,掌牧养马匹之事,以备军需。初,群设群长一人,群副二人。洪武二十二年(1389)革群副,后又革群长。

  • 太御

    官名。新莽始建国元年(后9)更名太仆为太御。东汉复故。参见“太仆”。官名。王莽改太仆曰太御。见《汉书·王莽传》。详《太仆》条。

  • 班位

    清制,凡遇典礼及朝会期,文武百官按品级分班,各依位行礼,称班位。官员上朝时列班的位次。汉制依本秩而定、当时的秩即表示官员地位的高低。魏晋以后,班位在原则上均依本品而定。至隋炀帝时规定,班位以品的高下为

  • 外卫

    明朝卫所制度。南、北两京各卫之外的卫所总称。各统于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或留守司。参见“卫”。

  • 中宪大夫

    官名。金朝置,系文职正五品中之封阶,为四十二阶之第二十二阶。元朝袭之,升为正四品,宣授。明朝为文职正四品之升授,属四十二阶之第十八阶。清朝为文职正四品之封赠,属十八阶之第七阶。另,清初武职中属八旗者正

  • 大理寺左寺

    官署名。明清大理寺所属机构。大理寺自明朝始分设左、右二寺,分理刑狱。二寺分工,明初多次变动。永乐定都北京后更定为左寺管南北两京刑名,右寺管顺天府、应天府、南北直隶和各省刑名。万历九年(1581),以二

  • 丧祝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大小丧祭的祝祷。《周礼·春官》:“丧祝,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大丧劝防之事,及辟,令启。及朝御枢,乃奠。及祖,饰

  • 宣表官

    官名。清朝礼部之属官。初设满州四人,后裁二人,乾隆(1736—1795)中省入太常寺。

  • 磨勘司左司丞

    官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于磨勘司置司丞,不分左右,五人,佐司令掌司事。十年革。十四年复置,始分左、右,各一人。二十年复罢。

  • 巴牙喇甲喇额真

    满语官名。武职。位在“巴牙喇纛额真”之下。后金天聪八年(1634)改称“巴牙喇甲喇章京”。清顺治十七年(1660)定“巴牙喇甲喇章京” 汉译名为“护军参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