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军咨府

军咨府

官署名。清末置,为军事最高参谋机关。《清史稿·职官六·军咨府》:“军咨大臣二人,掌秉承诏命,翼赞军谟。总务厅军咨使二人(副协都统、正参领充),掌总领众务。副官二人,递事长一人,递事员五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各厅长、副官俱—人。条为四科,科长各一人。”所辖有测地局等。


官署名。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置军咨处, 附设于陆军部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脱离陆军部独立,其年七月初九日军咨处奏准《军咨处暂行章程》与《军咨处各厅科职掌》,规定设管理大臣,由王大臣中特简;总辖全处,通筹全国陆海军各项事宜。下设六厅: 总务厅, 设军咨使二人, 以副都统、正参领充任;下设第一至第四科,分掌考功、秘书、会计及庶务。第一厅,下设四科,分掌全国要塞、编制、出师计划等事项。第二厅下设第一至第五科分掌对于日本、朝鲜、俄国、英、美、德、奥、法、意等国的谍报及对其作战法,并该国驻扎武官调查员事宜。第三厅下设第一至第三科,分掌水陆交通、电信邮政及一切交通事宜。第四厅下设第一至第三科,掌理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测量及制图事宜,并辖测地、制图二局。第五厅下设第一至第三科,分掌编纂中外战史、战记,中外地理、地志,掌管核对印刷及陆军文库事宜。各厅设厅长一人,科长、科员、录事及各种技术人员若干人。此外,军咨处还设有顾问官员,无固定员额,由管理大臣遴选请旨派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日,改军咨处为军咨府,原管理大臣改为军咨大臣,仍由亲王大臣中特简,员额二人。

猜你喜欢

  • 枢密行府

    官署名。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置,以知枢密院事为长官,掌督视江淮荆襄军马。其文书行移皆依枢密院体式施行,所有奏报文字直发入内内侍省投进。三十二年罢。官署名。南宋时,枢密院长官在行在外开府,主

  • 阿喇哈物林达

    满语官名。汉译为“副司库”。

  • 把总

    官名。① 明朝之基层领兵官。分设于京营三大营及各地总兵之下。属京营三大营者,位在千总之下,设于永乐二十二年 (1424)。属总兵者,位在守备之下,无品级,无定员,分属所领之兵。② 清朝绿营军之下级军官

  • 礼乐案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礼部置。掌五礼大乐、鼓吹晏乐,朝会、上寿、飨宴,上元张灯,祠祭、朝谒、朝拜、籍田、郊庙、陵园、坛域、蕃贡。凡礼乐制度,仪注、器服、牲牢、婚姻、丧葬、赙赠

  • 右府

    官署名。①战国时燕、秦等国置。掌工官。亦以代称其长官。燕国铜象尊刻铭有“右府尹”。《睡虎地秦墓竹简 ·秦律杂抄》: “大(太)官、右府、左府、右采铁、左采铁课殿,赀啬夫一盾。”② 即右千牛卫。唐高祖武

  • 甲长

    ①参见“甲”。②南宋乡兵基层领兵官。高宗建炎元年(1127),诸路州军置忠义巡社,隶宣抚司。后募乡民为之,每十人为一甲,设甲长一人领之。乡官名。自宋朝以来,实行保甲制度,为统治人民的基层户籍编制。保设

  • 监督推事

    官名。清末与北洋政府时期设置,为高等审判分厅推事之长,执行分厅长的职务。

  • 僭称

    同僭号。参见“僭号”。

  • 象林将兵长史

    官名,东汉和帝初置,位次于将军,领一方驻军,类似校尉,下属有司马,驻交州日南郡象林县。《后汉书·孝和帝纪》:“(十四年)五月丁未,初置象林将兵长史官。”参看“将兵长史”条。

  • 武德佐骑尉

    散阶称号。清朝武职从五品之封赠。初,武职中属绿营者从五品封武略将军,乾隆二十年(1755)改武略郎; 属八旗者从五品封奉政大夫。三十二年,统一为武略郎。五十一年,改此称,遂为定制。官名。清朝武阶从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