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僧正

僧正

官名。掌管佛教事务之僧官。十六国后秦以道䂮法师为之, 是为僧人立官之始。 南朝宋置。《南齐书·纪僧真传》: “宋世道人杨法持,与太祖有旧,元徽(473—477)末,宣传密谋。升明(477—479)中,以为僧正。”梁亦置,名“大僧正”。金朝设于路,掌一路之僧众,理决僧尼词讼。元朝置于各州,为各州僧正司之长官,掌理僧尼词讼。武宗至大四年(1311)二月,仁宗登极,下令罢各级僧司衙门,废僧官,遂废。明洪武十五年(1382)复置于州,每州一人,为诸州僧正司之主官,颁发度牒。掌钤束一州之僧人。未入流,无俸禄。清沿明制未改,例由礼部拣选通晓经义之僧人充补,移咨吏部注册。


管理众僧的官。东晋列国后秦以道法师为僧正,秩同侍中,为僧人立官之始。南朝梁名大僧正。参看宋赞宁《僧史略中·僧寺纲纠》。明清各州置僧正司僧正一人,掌管本州僧众。见《清史稿·职官三·府僧纲司》。

猜你喜欢

  • 副总管

    官名。北周各地设总管府管理军政,其江陵总管府因有保护及监视梁国之责,特置此职辅佐总管。宋、辽、金、元、清皆置为总管副贰。参见“总管”。总管的副职。北周以总管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一般不设副职,惟置于江陵

  • 太子谕德

    官名。唐龙朔三年,置太子谕德,分左右,左属左春坊,右属右春坊,正四品下,掌侍从赞谕等,职比常侍。见《新唐书·百官四上·东宫官·左春坊、右春坊》、《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庶子·谕德》。

  • 中都官吏

    凡指在京都的官吏。《后汉书·樊宏传》:“五府调省中都官吏京师作者。”注:“中都官吏,在京师之官吏也。”

  • 更鼓房

    官署名。明朝置。为内府掌更鼓之处。以有罪内官司其事。每夜五人,轮流于玄武门楼打更。例只一更一人上楼,不许携灯,风雨无阻。宫廷祗应机构。明置,凡有罪宦官,谪司其事。每夜五名,轮流上玄武门楼打更,自起更三

  • 西域副都护

    官名,也称副西域都护,汉置,助都护掌护西域诸国。《汉书·陈汤传》:“窃见关内侯陈汤,前使副西域都护,忿郅支之无道,闵王诛之不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斩郅支首。”

  • 左译长

    官名。汉朝西域各国与汉朝交往频繁,多置有译长,或分左、右。《汉书·西域传》卑陆国有左、右译长各一人。官名,汉朝时西域卑陆国等置,掌语言、文字翻译。《汉书·西域传·卑陆国》:“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

  • 祠部侍郎

    官名。两晋南北朝尚书祠部郎之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隋初置为礼部祠部司长官,正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升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祠部郎”。

  • 虎贲都尉

    官名。金代设此军官,从三品。原名总领,后改名为都尉。详见“虎威都尉”条。

  • 正任承宣使

    参见“正任”、“承宣使”。

  • 织室令

    官名。秦置,入汉因之,职掌郊庙衣服织作。《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成帝河平元年(前28)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东汉省,置丞。官名,汉置,属少府,为织室长官,有丞,掌皇室所用丝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