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鸾使
官名。五代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同和院使置。宋初沿置,多不领本职,仅为迁转之阶,属东班诸司使。真宗咸平元年(998)定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降为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成全大夫。金朝仪鸾局亦置,为职事官,从五品,掌殿庭铺设、帐幕、香烛等事。
官名。唐置营幕使,后改同和院使。五代后梁复改同和院使为仪鸾使,宋沿置,属东班诸司使,通常无职掌,仅作为官员迁转之阶。
官名。五代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同和院使置。宋初沿置,多不领本职,仅为迁转之阶,属东班诸司使。真宗咸平元年(998)定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降为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成全大夫。金朝仪鸾局亦置,为职事官,从五品,掌殿庭铺设、帐幕、香烛等事。
官名。唐置营幕使,后改同和院使。五代后梁复改同和院使为仪鸾使,宋沿置,属东班诸司使,通常无职掌,仅作为官员迁转之阶。
北京军政府时期国史馆的内部机构,掌保管史稿及采访、搜集、储藏史料。设厅长一人,典籍四人,主事三人,采访员若干人。参见“国史馆”。
官名。属少府监。唐代少府监有中左右三尚方署,金沿其制,合为一署,令,从六品;丞,从七品;掌造金银器物、亭帐、车舆、床榻、帘席、鞍辔、伞扇及装钉之事。下有直长,正八品。
官署名。北洋政府设置,属财政部。依照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一月十日公布的《国税厅筹备处暂行章程》的规定,总筹备处主要监督各省国税事务,并兼管顺天府属的国税事务。设总办、会办各一人,均由财政总长呈请
官名。清宣统二年(1910)设,二员。掌承定法律章制,并承办海军大臣、副大臣交参议各项事宜。
官名。金置,掌皇后膳食,以尚食局官兼。
官名。元置,为储政院的副主官,员额二人,秩正三品。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职方中大夫训方中士佐官,正一命。
泛指中书诸官,掌图书秘记章奏等事。《汉书·石显传》:“(石显)少坐法腐刑,为中黄门,以选为中尚书。宣帝时任中书官……恭死,显代为中书令。”
官名。清末法部制勘司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定额三人,正五品,奏补。掌本司事务。
对拥有假节、持节、使持节等名义的将领的尊称。《晋书·殷仲堪传》:“愿节下弘之以道德”。后亦以称刺史、太守等地方长官。对将帅的敬称。秦汉以来,称皇上为陛下,称太子为殿下,称将帅为节下。起初,只称有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