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京城巡防处

京城巡防处

官署名。清朝临时设置的京师卫戍机构。咸丰三年(1853),以太平军北伐,威胁京师,始设。掌京师防卫与治安事宜。置大将军一人,参赞大臣一人,巡防王大臣若干人,均特简王、大臣兼充。下设文案、营务、审案、粮台四处。五年裁。


官署名。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五月为防堵太平军北上维护京中安全而设,其性质属于战备时期的军事联络、指挥和京师地区的治安机构。其具体职掌有防剿北伐军、调遣官兵、操练旗兵、训练团防、防守稽查、侦察情报、筹运粮饷及审理案件诸项。巡防处设大将军一人,参赞大臣一人,巡防大臣若干人,由皇帝特简,均为兼职。其下设翼长、领队大臣若干人,以副都统等官充任,派兵驻京畿和直隶各州县防堵、稽查;并有办事官四十八人,看守文卷官六人,书吏五十四人。同年九月设立内部办事机构,计有文案、营务、审案、粮台诸处。其后太平军北伐失败,京城巡防处亦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裁撤。

猜你喜欢

  • 司迹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迹人置,北周沿置。秋官府田正下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司迹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迹人”。

  • 上军大夫

    官名。春秋晋置。晋国军制设上、中、下三军,皆置大夫。上军大夫位在上军将、佐之下,侯长之上。佐助将、佐管理军务。《左传·宣公十二年》: “晋师救郑”,“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

  • 承帖人

    宋朝职役名。神宗行保甲法后,募人充当,取代原乡役壮丁。每都保二名,隶属保正,承受本保文书。宋乡役名。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推行保甲法,雇募承帖人以取代原乡役壮丁,每都保设二人,隶属于都保正,掌理本

  • 裨王

    即小王,亦作裨小王。匈奴官制自左、右贤王以下置二十四长,诸长下则置裨小王。其它少数族或有置之。小王。《汉书·卫青传》:“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

  • 立信尉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从九品,为散职。武散官名。隋炀帝时置,秩从九品。

  • 三辅

    官名合称。①西汉京畿地区三个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有时亦用以指他们所管理的京畿地区。在西汉时权任甚重,东汉以后虽名称未改,但位秩已减。②十六国前燕慕容儁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

  • 吏部上士

    即“小吏部上士”。

  • 荐任

    民国时期文官任用方式之一。荐任官低于特任、简任,高于委任。北洋政府规定,在特任官之下,分文官为九等,第三、第四为荐任官,荐任官属于国务院或直属国务总理的,其任免和叙等均由所属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

  • 东京统军司

    即“东京都统军使司”。

  • 郭什哈昂邦

    满语官名。汉译为“御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