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东汉时代按品级评定人物的做法。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把人物分为从上上到下下九等,将其所举的古今人物,分别填入这九等表中。东汉时选拔官员实行乡闾评议,其时清议名士的褒贬臧否,对一个人能否被选有重大影响。由于东汉末政治动乱,军阀割据,士人流动很大,此时若仍由原来的乡闾进行评议实有很大困难。建安中,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将选举之权自朝廷的尚书台移至丞相府的东曹,大胆提拔庶族出身的士人。曹丕称帝后,吏部尚书陈群根据东汉时按品级评定人物的做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曹丕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实行此法。于是由朝廷命各郡设中正之官,主官品评。中正品评士人亦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被评为上等的士人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魏明帝时又置州中正,由州郡两级中正对人才进行品评。晋时称州中正为大中正,郡中正为小中正。北朝诸代除州郡外,县亦设置中正。中正品第士人,要根据士人家世出身与言行表现来评论,最后确定品级。显然各级中正都掌握着辖区内士人的家世牒谱,便于随时考查。吏部选拔官员时,要向中正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品级。家世指祖辈资历、任官情况、爵位高低等。行状是对其言行表现、道德才干做出总的评语。此种评语通常均较简炼、概括。《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说,中正王嘉为吉茂作状的评语只有“德优能少”四字;一般也仅有八字,如王济对孙楚状的评语是“天材英博,亮拔不群”。根据评语,再参考家世和行状定其品级。晋以后则完全由家世确定品级。这样就出现了品和状不相一致的情况,有的行状评语很好,却定在下品,原因是由于门第寒微所致;有的位在上品,状却不佳。中正对士人的评论及所定品级的高低,要写在黄纸上面,呈报给司徒,藏于司徒府内。中正品第士人,按例三年调整一次,《晋书·石季龙载记》说:“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缙绅之清律,人伦之明镜。从尔以来,遵用无改。”对个别人的品第,亦可随时进行升降。大致在三国魏初行九品中正制时,由于中正由朝廷任命,负责考察本乡的士人,在品评人物时还比较注意人才的优劣和舆论的褒贬,使不少中小地主阶级的士人登上了仕途,突破了东汉时期世族垄断仕途的现象。到了后期,尤其是西晋以后,中正例由门阀世家充任,九品中正制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至隋代废除,改行科举制。

猜你喜欢

  • 守兼

    地方官出缺后,不派人接任,而由职位低的暂代其职,叫守兼。《汉书·王莽传》:“县宰缺者,数年守兼。”

  • 舟楫署令丞

    官名。隋初都水台都水使者领掌船局都水尉二人,炀帝时改置舟楫署令一人,丞二人,属都水监。唐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置舟楫署,有令一人,正八品下,掌舟楫、运漕;漕正一人,监漕一人,漕史二人;上元二年(公

  • 征羌护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末曹操置。《三国志·郭淮传》: “(郭淮)又行征羌护军,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皆破平之。”官名,三国魏置,掌护主帅督诸将、察奸、领中央军。

  • 骁骑尉

    勋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 置,为正七品下散官,八尉之一。炀帝大业三年(607) 废。唐朝再置为四转勋官,比正六品。宋初定为正六品勋官,徽宗政和三年(1113) 罢。金置为勋官十二阶中第九阶,正

  • 御史丞

    官名,为御史大夫丞的简称。御史大夫,秦置,汉沿置,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一曰御史大夫丞,掌佐御史大夫行副丞相事。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

  • 录府国事

    官名。十六国南凉置。时秃发鸟孤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置大都督府,以此职领大都督府、王国事务,主持政权日常事务,实际取权类似录尚书事。秃发傉檩曾以车骑大将军为之。

  • 振旅将军

    官名。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刊正将军名号时置,定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班。陈沿置,定为拟七品,比秩六百石。

  • 闲官

    职务清闲的官。唐代白居易《赠吴丹》诗:“终当乞闲官,退与夫子游。”

  • 外馆监督

    官名。清朝理藩院所属外馆之主官。管理外札萨克年班来京人员所居馆舍之事。设一人,由都察院保送科道官充任,每年一更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隶理藩部。

  • 大资

    宋朝资政殿大学士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