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初年设中书省,在长官中书监、令以下有通事郎,后增设中书郎,亦称中书侍郎,五品。晋朝沿置,员四人,五品。魏、西晋时中书监、令承受、宣布皇帝旨意,由侍郎草拟成诏令,呈皇帝批准后颁下。职任机要,地位不高,但颇清贵,多用文学之士,亦为宗室起家(入仕) 之阶梯。东晋中书纳奏、拟诏出令之职转归他省,监、令成为闲职,而以侍郎一员值班西省,分任诏令之起草。一度改称中书通事郎。十六国多有设立,其中北凉、前秦权任颇重,掌管机密。南朝拟诏出令之职仍归中书省,但事权悉由中书舍人执掌,侍郎职闲官清,成为诸王起家官,如缺监、令,或亦主持中书省务。宋五品,梁九班,陈四品,均设四员。梁以功高者一人主省事,成为中书省实际长官。北魏、北齐略同,俱设四员。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改从四品上。北齐从四品,兼管伎乐。隋朝置四员,正四品,随省改称内史侍郎、内书侍郎。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复称中书侍郎,置二员,为中书省次官,参议朝政,传宣皇帝旨意,审复中书舍人所拟诏敕,处理本省日常公务。亦常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衔,列位宰相,入政事堂 (中书门下) 议政。正四品。代宗大历二年(767)升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阙,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由其主持。唐高宗、武则天、玄宗时先后随省改名西台侍郎、凤阁侍郎、紫微侍郎等,寻皆复旧。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多用为宰相阶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为职事官,正二品,以尚书右仆射兼任,代行中书令之职,另置一员为中书省次官,参议朝政,管理省务,传宣诏令,位居执政。南宋罢。辽朝置为南面朝官,任此职者,常加同平章事等衔为宰相。西夏亦置。


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掌协助起草发布诏令。晋沿置,为中书监、令之副,助监令掌尚书奏事。其后,宋、齐、梁、陈、北魏、北齐皆置。隋称内史侍郎。唐代中书侍郎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皆参与,“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其后各代,或置或不置。见《晋书·职官志·中书侍郎》、《宋书·百官下·中书令》、《南齐书·百官志》、《魏书·官氏志》、《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宋史·职官一·中书省》。

猜你喜欢

  • 驻藏大臣

    官名。清朝特设管理前藏、后藏及喇嘛事务之官员。又称西藏办事大臣。雍正四年(1726)设二人,驻札前、后藏,三年一更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定,其办理藏务与达赖、班禅平等,诸凡官族、军务、财赋、刑罚

  • 将作少匠

    官名。即将作少监,隋文帝将作寺次官,开皇二十年(600) 改称少监,炀帝大业三年(607)复名少匠,五年又改为少监,十三年改名少令。唐高祖武德(618—626)初改名少匠,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定名

  • 左庶侍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置,详见“庶侍下士”。

  • 钩盾署丞

    官名。即钩盾丞。

  • 典赞

    官名。隋高祖开皇二年(582) 始置,为宫廷女官,六典之一,属尚仪局。隋炀帝置为二十四典之一,仍属尚仪局。员二人,从七品。唐朝改正七品。为司赞之佐。协掌朝见、宴会、赞相之事。宋沿置,属尚书内省,金、明

  • 北部给事中

    官名。北魏置,为内廷派驻北部曹的官员,负责监察北部曹事务以及巡视北边州郡。地位较北部给事为高。《魏书·杨播传》:“ (播) 擢为中散,累迁给事,领中起部曹。”“进北部给事中,诏播巡行北边,高祖亲送及户

  • 氏族长老

    氏族中掌教化和备顾问的人员。在氏族中,一些德高望重富有经验、在氏族中掌管教化或善于为氏族成员排解纠纷的年长者,被尊为长老,经常协助氏族、部落首领处理公共事务或备顾问,有的成了首领的老师和保护人。到了国

  • 保举

    明清荐擢官吏之方式。长官于属员之中,选拔有才能或有功绩者,举以上闻,谓其才堪重任,或应予议叙而为之保证者,称保举。所举不实,则罪及举者。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命天下朝觐官举廉能属吏。其后定制,九卿

  • 长官司副长官

    官名。元朝西南地区诸溪洞所置长官司之职官。位长官之下,协掌司事。多以土人为之。明、清沿元旧称,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湖广、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设有。位次长官司长官,从七品。有自己所辖之土兵及

  • 奉忠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三班,拟佽飞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 定制后拟飙勇将军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