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鹄山
亦作龙鹤山。在今四川丹棱县北。《方舆纪要》卷71丹棱县:龙鹄山“在县北十五里。山高耸。宋李焘父子读书于此。一名龙鹤山”。《清一统志·眉州》:龙鹄山“上有天柱峰,下有龙涎洞。宋李焘少时读书于此,筑室曰巽岩。子壁、亦读书于此。孝宗御书‘龙鹄山’三大字石刻尚存”。今山半有唐开元间道教摩岩造像数十龛,天宝九年松柏铭石刻。孝宗书与“龙鹄山”三大字犹存。山下有李焘墓。
亦作龙鹤山。在今四川丹棱县北。《方舆纪要》卷71丹棱县:龙鹄山“在县北十五里。山高耸。宋李焘父子读书于此。一名龙鹤山”。《清一统志·眉州》:龙鹄山“上有天柱峰,下有龙涎洞。宋李焘少时读书于此,筑室曰巽岩。子壁、亦读书于此。孝宗御书‘龙鹄山’三大字石刻尚存”。今山半有唐开元间道教摩岩造像数十龛,天宝九年松柏铭石刻。孝宗书与“龙鹄山”三大字犹存。山下有李焘墓。
①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或西和县境。北周废。②北魏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附近。后废。③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婆闰县置,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南五十里
北宋置,属建平县。即今安徽郎溪县北三十里梅渚镇。《舆地纪胜》 卷24广德军: 梅渚镇“在建平县东 (应为北) 三十五里”。明置梅渚巡司。(1)在浙江省新昌县西部,西邻嵊州市。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1.
明置,在今辽宁开原市东。《方舆纪要》卷37三万卫:瓦峪堡在“卫东三十里。又扣河堡在卫东南六十里”。
在今河北宣化县东北五十里赵川镇。明宣德五年 (1430) 筑堡于此,隆庆后改筑砖城。清设把总驻守。
唐武后久视元年 (700) 置,属羁縻淯州。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南境。后废。
亦作姑臧南山。即今甘肃武威市西南之祁连山。《方舆纪要》 卷63凉州卫: 臧南山 “在卫西南百二十里。上多积雪,亦名雪山”。
①即元通惠河。源于今北京城西北玉泉山,以流经北京城东便门外大通桥而得名。《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大通河旧名通惠河,水自玉河而出,绕都城之东南,经大通桥流入高丽庄白河。”②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清
①又名大章山、太傅山。在今江西上犹县西北。《明一统志》卷58南安府:书山“在上犹县西八十里。形如书柜。一名太傅山,出巨木美材”。《清一统志·南安府》:书山“一名太傅山。以邑人卢光稠尝居山下,后赠太傅,
在今浙江遂昌县东。《明 一统志》 卷44处州府: 瑞山 “在遂昌县治南。昔有异人,乘白虎至山创庵,炼丹有紫云之瑞,丹成上升。其丹灶虽圮,时有瑞气盘结于上”。
古名高华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花屿“横直里许”。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称:虎井屿转而南,为花屿、草屿,“二屿相连,澎山无草木,二屿颇有,故以花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