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泉

龙泉

①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平谷县:“龙泉在县东南十里,成祖尝驻跸于此,饮水而甘,赐以今名。”

②在今河北曲阳县北。《方舆纪要》卷14曲阳县:“龙泉在县北五十里。突出地中,渊涵停蓄,流入唐县界。”

③又名龙跃泉。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寰宇记》卷49雁门县:龙泉水“源出县西北平地。《水经注》云,龙泉出雁门西平地,其大三轮,泉源涌沸腾波奋发,以巨石投之,水辄喷出。亦云潜通燕京山之天池也”。

④即今浙江杭州市西南风篁岭下龙井。《资治通鉴》:唐天复二年(902),钱镠如衣锦军(今浙江临安县),“镠还,及龙泉,闻变,疾驱至城北”。即此。

⑤又称龙渊。在今河南西平县西南四十五里。《水经·��水注》 引《晋太康地记》曰:“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矣。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县出名金,古有铁官。”

⑥即龙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北纪南城西南。《资治通鉴》:东晋元兴三年(404),何无忌、刘道规进攻“桓蔚于龙泉”,即此。

⑦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左州镇龙泉山下。《方舆纪要》卷110左州:龙泉在“州东二里。高山连络,一石卓峙,泉涌其下,四时不竭,汇而为池,北流合于桥龙江。州民引流灌溉,凡数百顷”。

⑧在今贵州万山特区东南。《方舆纪要》卷122思州府黄道溪长官司:“龙泉在司治北。其水清洁而甘,居民赖以溉田。”

⑨在今贵州安顺市东。《清一统志·安顺府》:龙泉“在府城东五里。大旱不竭。其右有哑泉,左有禁碑”。

⑩在今贵州凤冈县西北凤凰山下。县旧名龙泉以此。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7龙泉县:“凤凰山在城内,为县之镇山,下有龙泉, 自洞中流出,灌溉一邑。县之得名以此。”

(11)在今云南保山市北。《清一统志·永昌府》引《府志》:“有龙王泉在保山县北三十里, 上有龙王祠。泉由石穴涌出,流为三沟,一由龙滩流经郎义村,浮于中沟坝。明嘉靖间,甃以砖石,岁久淤塞。本朝康熙初重修二沟,灌田一万二千余亩。下沟入于东河。”

(12)在今陕西绥德县东。《清一统志·绥德州》引《延安府志》:“龙泉在州东三里无定河东岸龙儿湾,泉从石龙中流出,可溉田。”唐置龙泉县以此名。

(13)在今甘肃永登县南。为湟水下游支流。《水经·河水注》:允街县“有龙泉, 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 或试挠破之,寻平成龙。畜生将饮者, 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 下入湟水”。


(1)古水名。即“龙川(1)”。《资治通鉴》: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何无忌、刘道规攻“桓蔚于龙泉”,即此。(2)景点名。又称龙渊。在河南省西平县城西南。春秋时,楚王邀越欧冶子来楚铸剑,用龙泉水淬火,剑特利,能陆断牛马,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唐诗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之句。战国时西平属韩。龙泉水汇为溪,宛如银蛇曲行十五里,绕冶炉城半周向北流入洪河。因夹岸多棠棣,故名棠溪。韩国为御敌自强,承楚铸剑之法,造棠溪剑。古人有“韩卒之剑戟出于棠溪”、“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之说。在各诸侯大国,棠溪剑与龙泉剑、合伯剑同负盛名。龙泉池至今犹存,泉水清澈。现已盖房保护,并辟有陈列室。(3)集镇名。在云南省鲁甸县南部。龙头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00。该地有一河流,河边多泉,常流不断,当地称此泉水为龙泉,故名。1940年曾置龙溪镇。产玉米、小麦、稻、花生、烤烟、油桐、辣椒等。清初附近乐马厂银矿极盛,此地遂成集市。有公路东接昭巧公路。(4)村名。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南部、白土溪东侧。属东肖街道办事处。人口 2300。以原龙骤、泉井二村首字为名。产稻、烟草、花生。有烤烟、花生加工等厂。有公路接厦隘公路。为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陈明烈士故里。有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猜你喜欢

  • 玄氏县

    北魏永安中改泫氏县置,为长平郡治。治所即今山西高平市。北齐废。古县名。北魏永安中改泫氏县置,治今山西省高平市。为长平郡治。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废入高平县。

  • 三湖镇

    一名沙湖镇。即今江西新干县北赣江西岸三湖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6新淦县:“自界埠登舟顺流……至三湖圩。”(1)在江西省新干县北部、赣江西岸。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湖,人口

  • 昌图府

    清光绪三年 (1877) 升昌图厅置,属奉天府。治所在今辽宁昌图县西老城镇。辖境相当今辽宁昌图、康平县,吉林四平、双辽、梨树及公主岭等市县一带。1913年改为县。清光绪三年(1877年)升昌图厅置,治

  • 秀州塘

    俗称官塘。在今上海市金山县西南。自枫泾镇东流至今金山县(朱泾镇)折向北流,今下游已为大、小泖港,然后流入黄浦江。《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秀州塘“自浙江嘉善县而东,经府西南六十里之风泾镇,又东十

  • 东峤山

    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县之间。《水经·溱水注》:连水“出南康县凉热山连溪,山即大庾岭也,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元和志》卷34始兴县:“大庾岭一名东峤山,即汉塞上也,在县东北一百七十二

  • 若水镇

    即今湖南会同县东北若水镇。《清一统志·靖州》: 若水镇 “在会同县东八十里。宋置寨,明置巡司。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移驻洪江”。在湖南省会同县东北部。面积128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若水,人口

  • 黄花台 (臺)

    在今河北馆陶县境。《方舆纪要》卷34馆陶县: “黄花台在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汉馆陶公主所筑。”

  • 彰德府

    金明昌三年 (1192) 改相州置,治所在安阳县 (今河南安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安阳、鹤壁、汤阴、林州,河北临漳等市县地。元改为彰德路。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彰德府。北部辖境扩大至河北武安、

  • 神冈村

    即今广东从化市西南神岗镇。《明史·地理志》 从化县: “东北有流溪巡检司,本治县北石潭村,后迁神冈村。”

  • 武群山

    即武胜山。在今四川武胜县南二十里旧县东。《元史·世祖纪》: 至元五年 (1268),“改武群山为武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