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川县

龙川县

①秦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二十里佗城镇。《汉书·地理志》 南海郡龙州县,颜师古注:“裴氏《广州记》云,本博罗县之东乡也,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隋开皇十一年(591)废。唐初复置,属循州。贞观初又废。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复以雷乡县改置,为循州治。治所在今龙川县西北。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为雷江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川县,十五年(1145)又移治今龙川县西南佗城。元至元十三年(1276)为循州路治,二十三年(1286)复为循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州废,改属惠州府。民国初属广东潮循道。1912年迁今治老隆镇。1920年直属广东省。

②北宋置,属羁縻武笼州。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东北龙川镇。元废。


在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北邻江西省。属河源市。面积 3077 平方千米。人口86.1万。辖30镇。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据《汉书·地理志》载,“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故名。秦置县,治今县西南佗城,属南海郡。汉仍之。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省入河源县。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废县。后重置,名雷乡县,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改雷乡复为龙川,移循州就县治。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龙川为雷江。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又称龙川县,仍为循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为循州路治,后复为循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循州入惠州府,属惠州府。清仍之。1914年属潮循道,后县治由佗城迁此。1920年属广东省。1949年迁治老龙(今老隆镇),属东江专区。1952年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韶关专区,1963年复归惠阳专区。1970年属惠阳地区,1988年属河源市。属东江上游山地丘陵地形。地表起伏大,南端界山七目嶂海拔 1318 米,为县最高峰。东江河谷狭长曲折。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并产甘薯、花生、大豆、黄麻、甘蔗。北部山地多竹、马尾松、杉、桉、樟、栎、荷木等林木;中部丘陵种油料作物和水果;南部地势平坦,是粮产区。盛产木材、毛竹、松香、柿饼、油桐、油茶、土纸、竹席。富水力资源。有煤、锰、铁、钨、磷、萤石、滑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工业主要有机械、冶炼、建材、造纸、化肥、水电、森工、矿泉饮料等。广东省枫树坝电站设此。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在此交会。205国道、龙江和和洋公路经过,梅隆铁路终点。东江通航。纪念地有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名胜古迹有霍山、正相塔、下塔、越王井、越王庙、赵佗故城及坑子里新石器时代遗址。


猜你喜欢

  • 遮盖山

    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六十里洞山。《元一统志》: 遮盖山 “在松州东南二十里。有古寺、石洞石佛”。《清一统志·承德府》: 遮盖山 “在赤峰县,属翁牛特右翼南三十余里。亦名阿圭山。入山十余里,有洞宽不及二

  • 伏龙泉

    即今吉林农安县西伏龙泉镇。道通长岭县。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6:农安县西“一百一十里伏龙泉屯”。

  • 梅公亭

    在今广西平乐县城东北凤凰山。《明一统志》 卷84平乐府: 梅公亭 “在府治东。宋梅挚建,以昭州所为诗及五瘴说刻石嵌于壁”。

  • 呼闷城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新唐书·西域传》: 贞观中,拔汗那立 “阿了参为王,治呼闷城”。

  • 桦甸县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置,属吉林府。治所在官街 (今吉林桦甸市)。民国魏声龢 《吉林地志》: “县北有桦皮甸子地名,因以名县。” 1913年改属吉林省吉长道。1929年直属吉林省。1988年改

  • 峡石县

    即硖石县。在今河南陕县东南五十二里硖石乡。新、旧 《唐书·地理志》 作峡石县。

  • 八沟营

    即今河北平泉县。旧称东河汛。清雍正九年(1731)于此设守备驻防,后又增置千总参将于此。

  • 夹山关

    亦名渭野关。在今安徽和县西北。《方舆纪要》卷29和州:夹山关,“州北五十里有夹山铺。两山壁立,耸峭夹道。山口崎岖,与滁州接界,为南北咽喉”。

  • 下岸

    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等处。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2:“阇婆国又名蒲家龙,在海东南。势下,故曰下岸。”赵汝适《诸蕃志》卷下:“俗分诸国为上下岸,以真腊、占城为上岸,大食、三佛齐、阇婆为下岸

  • 元上都遗址

    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兆奈曼苏默上都故城。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