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龙山

黄龙山

①在今浙江缙云县北十二里黄龙村。《明史·耿再成传》: “从取金华,为前峰,屯缙云之黄龙山以遏敌冲。” 即此。

②在今安徽贵池市北五里。《方舆纪要》 卷27贵池县: 黄龙山在 “府北五里,滨大江,有望江亭”。

③一名辅山。在今江西修水县西,与湖北通城县接界处。海拔1511米。《明一统志》 卷49南昌府:黄龙山“在宁县西一百八十里。相传吴黄武中,黄龙见此。或云山顶湫中有黄鱼能致风雨,岁旱祷之辄应”。

④在今湖北通城县东南五十里,与江西修水县接界。《舆地纪胜》 卷66鄂州: 黄龙山 “在通城幕阜山之东。顶有湫池,中有黄鱼二,能致雨,有瀑泉”。

⑤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明史·地理志》江夏县: “洪武三年四月,建楚王府于城内黄龙山。”

⑥在今陕西洛川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57洛川县“雄儿山” 条下: “又有黄龙山,在县南百三十里。”


(1)古山名。在今浙江省缙云县西。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耿再成取处州,驻兵黄龙山,山高险,再成树栅于其上,以遏敌势,即此。(2)又称梁山山地。在陕西省北部,介于黄河和北洛河之间。为黄土高原上的石质山地。西北—东南走向,海拔 1200~1500 米。主要由砂、页岩构成。 1400 米以上基岩裸露,余为连片的黄土覆盖。东侧黄河支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西侧河谷较开阔。主峰大岭(黄龙县与韩城市交界处),海拔 1783 米。同名高峰海拔 1196 米。为省内林区之一。东南麓和南侧煤矿丰富。


猜你喜欢

  • 塘沽

    即今天津市东塘沽区,隔河与大沽相对。海道入京津者,皆由此登陆。清光绪 《天津府志》 卷23营田图: 天津县东南有塘沽。

  • 铁林山

    在今河南商城县东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50光州商城县: 铁林山 “上有铁林寨,昔人尝避兵于此”。古山名。在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北。上有铁林寨,古时避兵所在。

  • 则天庙

    在今山西文水县城北十里南徐村东侧。现存建筑以则天圣母殿为最古。始建于唐,金代重修,板门上部“金皇统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殿内木制神龛供有帝后装女像,被尊称为“则天圣母”。

  • 高平国

    西晋泰始元年 (265) 改山阳郡置,属兖州。治所在昌邑县 (今山东巨野县南六十里)。辖境相当今山东巨野、金乡、鱼台、邹城等县市地。南朝宋改高平郡。见“高平郡(1)”。

  • 峰城场

    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峰城乡。光绪 《东乡县志》 卷12: 清嘉庆元年 (1796) 九月,县人王三槐、冷天禄白莲教起义,“聚众起莲池沟,与汤文德合众万余人,二十八日据峰城场”。即此。

  • 新平城

    在今山西应县西二十五里。《魏书· 序纪》: 东晋建兴元年 (313),拓跋猗卢 “登乒城西山,观望地势,乃更南百里,于灅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谓之小平城”。

  • 大武垅山

    在今台湾省台南县南。清康熙间蒋毓英《台湾府志》卷2:大武笼山“在马鞍山西北。尤高耸”。乾隆间范咸《重修台湾府志》作“大武垅山”。山下有大武垅社,山因社名。

  • 顺圣川东城

    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北六十里东城镇。辽、金为顺圣县。明天顺四年 (1460) 筑城。清初属蔚州卫,为宣府镇南路。康熙中并入西宁县。《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 顺圣川东城 “南临大川,北枕崇冈,原壤辽阔

  • 弋山

    即弋阳山。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汉书·地理志》弋阳县注引应劭曰:“弋山在西北。”

  • 同心清真大寺

    俗称大寺。在今宁夏同心县城西南隅高地上。明初改元喇嘛教寺庙而成。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两次重建。为宁夏现存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伊斯兰教寺院。系阿拉伯建筑与中国古建筑风格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