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莽山
在今湖南郴州市南。《续资治通鉴》: 北宋庆历六年 (1046),瑶民 “遁入郴州黄莽山,由赵峒转入英、韶州界,依山自保,时出抄掠”。
古山名。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南。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桂阳蛮遁入郴州黄莽山,依山自保,即此。
在今湖南郴州市南。《续资治通鉴》: 北宋庆历六年 (1046),瑶民 “遁入郴州黄莽山,由赵峒转入英、韶州界,依山自保,时出抄掠”。
古山名。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南。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桂阳蛮遁入郴州黄莽山,依山自保,即此。
清雍正十一年 (1733)设,在今内蒙古陈巴尔虎旗东北。
西魏废帝改东弘农郡置,属荆州。治所在武关县 (在今河南西峡县东南)。《元和志》 卷21: “因武陶戍置郡。” 故名。隋开皇三年 (583)废。西魏改东恒农郡置,治武关县(今河南内乡县西)。辖境相当今河
即今广西东北部柳江、洛清江。《水经·泿水》: “泿水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南至郁林潭中县,与邻水合。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郁溪,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又东至南海番禺县西,分为二: 其一,南入于海。其一,又
即嵸山。 简称丛山。 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北。《寰宇记》 卷104绩溪县: 砻丛山 “在县北二十九里。其山四合交凑,中有大路,向宣州宁国县,路又二郡分界焉”。
一作三注山。在今山东日照市南。《水经·沭水注》:葛陂水“发三柱山”。即此。
北宋置,属巴川县。即今四川大足县东八十七里雍溪镇。在重庆市大足县东北部。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油房坡,人口1320。北宋建场,以雍溪河为名。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万古镇分出建
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南。《方舆纪要》卷79竹溪县“君店砦”条下:“《志》云,县西境有小关子。”与今陕西镇坪县、四川巫溪县接界。
即凯口。 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南凯口镇。《方舆纪要》 卷121平州六洞长官司: 凯口洞 “在司东北三十里。苗人常避兵于此”。
明正统四年 (1439) 命都御史出镇,十四年 (1449) 置总督,镇守贵州、湖北、川东等处。景泰元年 (1450) 另设贵州巡抚。成化八年 (1472)废,十 一年 (1475) 复置。正德二年
东晋穆帝司马聃陵墓。在今江苏南京市北幕府山南麓。《清一统志·江宁府二》 引张敦颐《六朝事迹》:晋穆帝永平陵“在幕府山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