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溪
在今湖南桃源县北。即今白洋河上游。《方舆纪要》 卷80桃园县 “苏溪” 条下: “又黄石溪,在县北百二十里。出香山村,下流合苏溪入沅江。”
村名。在安徽省青阳县南部、九华山东麓、黄石溪西岸。属陵阳镇。人口510。相传唐代一僧一道同住一石洞。道士患病,僧采茶煎溪水供服,病愈。日久,泼茶染石成黄色,得名黄石溪,村以溪名。为名茶黄石毛峰产地,并产石耳、木耳、香菇等。有公路接陵南公路。村西北有僧道石洞。
在今湖南桃源县北。即今白洋河上游。《方舆纪要》 卷80桃园县 “苏溪” 条下: “又黄石溪,在县北百二十里。出香山村,下流合苏溪入沅江。”
村名。在安徽省青阳县南部、九华山东麓、黄石溪西岸。属陵阳镇。人口510。相传唐代一僧一道同住一石洞。道士患病,僧采茶煎溪水供服,病愈。日久,泼茶染石成黄色,得名黄石溪,村以溪名。为名茶黄石毛峰产地,并产石耳、木耳、香菇等。有公路接陵南公路。村西北有僧道石洞。
①三国魏黄初五年(224)开凿。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隅。《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五年(224),“是岁,穿天渊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1:“华林园中有大海,即魏天渊池。池中犹有文
又作安居骨。靺鞨七部之一。分布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五常市境阿什河流域。《隋书·靺鞨传》:“靺鞨在高丽之北,凡有七种:……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光绪《吉林通志》卷10:“安车骨,即按出虎也。”唐
即今广西武鸣县西北锣圩镇。清乾隆十九年(1754) 高井寨巡司移驻于此。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西北锣圩。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移高井寨巡检司治此。
在今广东雷州市旧城北。《方舆纪要》 卷104雷州府海康县: 雷阳驿 “在府城北。《舆程记》:自驿而南六十里为将军驿”。
在今贵州锦屏县南新化乡西。《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新化司:六叠山在“司西十五里。盘回六叠,始至山顶,因名”。
一作閺山。 在今河南灵宝市西。 《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 阌山 “在阌乡县西南六十里。县以是得名”。
西晋改平乡县置,属汉嘉郡。治所在今四川洪雅县西。《水经·沫水注》:“沫水又东径开刊县,故平乡也。晋初置。”后废。
在今四川乐山市城西。《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古像山“在府城西门外。有石镌弥勒佛,如凌云像而小。或谓初作此以为大像之式,故山门榜为古像山”。
在今江西丰城市东北曲江罗湖一带。建于东晋,极盛于隋唐,到唐末逐渐衰败荒废。出产青瓷,造型朴素大方,釉汁均匀光润,饰以美丽的图案、花纹,工艺高超。
又名闰水。汝水支流。自今安徽临泉县西南,流经阜南县东北境,折向东南至颍上县润河镇入淮。《水经· 淮水注》: “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