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庆寺石窟
在今河南义马市东十四里石佛村。原有白鹿寺,武周圣历元年 (698) 改名鸿庆寺。石窟始凿于北魏,唐代续凿。现存六窟,五、六两窟没入土中。其中四窟半埋土中。第一窟平面近方形,有中心塔柱,柱上雕刻多已剥蚀。后壁浮雕降魔变图,东西两壁浮雕佛传故事。雕刻精致,为北魏佛教石雕艺术佳作。第二窟为正方形,圆顶。龛内坐佛等头手均有损坏。第三窟为正方形,前部坍塌,后壁尚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壁大龛和右壁三龛造像皆有损坏。第四窟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均刻一佛二弟子,多已残损。
在今河南义马市东十四里石佛村。原有白鹿寺,武周圣历元年 (698) 改名鸿庆寺。石窟始凿于北魏,唐代续凿。现存六窟,五、六两窟没入土中。其中四窟半埋土中。第一窟平面近方形,有中心塔柱,柱上雕刻多已剥蚀。后壁浮雕降魔变图,东西两壁浮雕佛传故事。雕刻精致,为北魏佛教石雕艺术佳作。第二窟为正方形,圆顶。龛内坐佛等头手均有损坏。第三窟为正方形,前部坍塌,后壁尚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壁大龛和右壁三龛造像皆有损坏。第四窟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均刻一佛二弟子,多已残损。
即西蕃。《旧唐书·冯定传》:“韦休符之使西番也,见其国人写(冯)定《商山记》于屏障。”此指吐蕃。唐、宋、元、明汉文史籍中对吐蕃亦称西番(蕃),指今西藏,有时亦泛指藏族聚居地区。
在今俄罗斯境结雅河支流谢烈姆扎河一带。《隋书·室韦传》: “从钵室韦西南四日行,至深末怛室韦,因水为号也。冬月穴居,以避太阴之气。”
在今山东枣庄市西。《元和志》 卷9滕县: 奚公山 “在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
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启二年 (886) 以义成军置,治所在滑州 (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领滑、郑 (今河南郑州市)、陈 (今河南淮阳县) 三州。五代唐复名义成军。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启二年(88
在今浙江东阳市南。《方舆纪要》 卷93东阳县: 南午岭在 “县南十里,温、处、台、闽取途处也。嘉靖三十三年,倭贼自仙居来犯,官军御却之于此”。
即今四川潼南县东涪江北岸上和镇。民国 《潼南县志》 卷1: 太和场在 “县东三十里。俗呼野猫溪”。
①唐贞观十 一年 (637) 改南龙州置,治所在望水县 (今云南晋宁县南二十六里大古城)。辖境约当今云南晋宁县西部及易门县地。天宝后废。②金大定二十四年 (1184) 改颍顺州置,治所在阳翟县 (今河
在今湖北监利县东。《方舆纪要》卷78监利县:车木湾在“县东三十里。宋时江水尝涨决于此。明正德初亦尝冲决。为堤防要害”。
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南,为石亭江支流。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9绵竹县: 三溪河 “亦名射水河。相传蜀王秀营军于此,乏水。王乃筑台,望三溪山下,发三矢,有三泉从石窦出,遂成河流”。《清一统志 · 绵州
又名岐口。即今河北黄骅市东北海滨岐口镇。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置岐口守备署,并有把总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