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河
又名雹河。即今河北瀑河。《宋史·河渠志五》: “引漕河、鲍河、徐河,鸡距泉分注沟中,地高则用水车汲引,灌溉甚便。” 《清一统志 ·保定府二》: 雹河 “即瀑河。亦名鲍河。自易州流入,经安肃县北门外,又东南径容城县南二十里,又东南经安州北二十里,又东经新安路西南,与依城河合为长流河,即古南易水也”。
又名雹河。即今河北瀑河。《宋史·河渠志五》: “引漕河、鲍河、徐河,鸡距泉分注沟中,地高则用水车汲引,灌溉甚便。” 《清一统志 ·保定府二》: 雹河 “即瀑河。亦名鲍河。自易州流入,经安肃县北门外,又东南径容城县南二十里,又东南经安州北二十里,又东经新安路西南,与依城河合为长流河,即古南易水也”。
亦作汉城。即今辽宁朝阳县南五十家子古城。《新五代史·晋家人传》:辽天禄元年(947),“(李)太后自驰至霸州, 见永康王,求于汉儿城侧赐地种牧以为生”。
即今西藏北部及西藏、青海间的唐古拉山。《清一统志·西藏》:巴萨通拉木山“在喇萨北八百余里。即金沙江发源之山也。山势高大,状如乳牛,故名。木鲁乌苏, 由山之东流出, 入云南界,为金沙江;山西流出之水,名
五代周显德五年(958)置,属开封府。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隅。北宋景德三年(1006)改置于古汴河北。后废。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置,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改置于古汴河北。
即牙母鲁克池。今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清一统志·西藏》:牙母鲁克于木卒池“在纳噶拉则城(今浪卡子县)东。池广四百六十余里,中有三山,一名米纳巴,一名鸦博土,一名桑里。山下溪流甚多,时白时黑,或成五彩
即和义县。在今四川威远县东北。一说在自贡市东北何家场。《方舆纪要》卷72威远县:义和废县“在县东南百里”。义和为和义之讹。
在今陕西乾县西北齐南村。《寰宇记》卷31乾州永寿县:齐难故城“齐难即姚兴将名也,屯兵筑垒,在今永寿县西,其南、西、北三面,一如南豳之险”。
即今青海东部隆务河。为黄河支流。源出泽库县东,北流经同仁县,至尖扎县东南入黄河。《清史稿·地理志》 西宁府丹噶尔厅: “隆武河出循化厅西南番地,北流汇为保安大河,北入循化。”
即今西藏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旺古尔山上之噶尔丹寺。清乾隆《卫藏通志》卷6:“噶勒丹寺俗名甘丹寺。”又称噶丹寺。在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旺古尔山坳。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
即今湖南花垣县治。清嘉庆七年(1802)移永绥直隶厅治此。1913年改为永绥县治。
在台湾与福建二省之间。自东北到西南长约300公里,宽约200公里,最狭处仅130公里。水深大部不足100米,东南部深达200米以下;最大海深度1680米, 最浅处仅40米。当东海、南海航运要冲。明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