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鲁山

鲁山

①在今山东沂源县西北,与淄博市交界处。《水经·沂水注》: “沂水又东南螳蜋水入焉。水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 《寰宇记》 卷23沂水县:“螳螂山在县北百九十二里。《水经注》 云,螳螂水出鲁山,今按此山与大小二鲁山连接,前则平野弥望,清流萦带,南面有穴若门,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驾,游之清旷,非复人境也,西与新泰县分界。”

②一名露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十八里。《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鲁阳县: “鲁山,滍水所出。”《水经·滍水注》: “滍水又东径鲁阳县故城南,……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

③一名大别山、翼际山。即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北龟山。《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径鲁山南,古翼际山也。……有刘琦墓及庙。”《元和志》卷27汉阳县: 鲁山 “一名大别山,在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山上有吴将鲁肃神祠”。《舆地纪胜》卷79鲁山: “彼在三代时谓之大别山。不知因何又名鲁山也,岂鲁肃庙食于此,而名是山欤。”


(1)古山名。(1)又名露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北接襄城县界。北宋梅尧臣有《鲁山山行》诗。(2)在今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隅。《资治通鉴》:南朝齐永元二年(500年),“房僧寄将还建康,至郢,帝敕僧寄留守鲁山”,以防萧衍军东下,即此。(3)即今湖北省武汉市龟山。(2)今山名。在山东省中部,跨莱芜、临朐、淄博、沂源等市县。因春秋时在鲁国境得名。断块山。同名主峰海拔1108米。为沂河发源地。主峰由片麻岩构成,其余大部分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分布普遍,有沂源溶洞群、博山溶洞等著名洞穴。有明大雄宝殿、天山圣母祠等古迹。


猜你喜欢

  • 兔床山

    在今河南西部。《山海经·中山经 ·中次十一经》: “丰山东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阳多铁,其木多藷, 其草多鸡谷。” 按丰山, 清毕沅谓在河南南阳府治 (今南阳市) 东北; 又兔床山东一

  • 赤鼻逻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资治通鉴》:南朝齐中兴元年(501),萧衍起兵攻建康,“王茂、邓元起、吕增珍进据赤鼻逻”,即此。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萧衍起兵攻建康,命王茂等进据赤鼻

  • 文城

    即今山西吉县西北文城镇。西魏汾州文城县治此。《元和志》卷12文城县:文城“故老曰此城晋文公为公子时,避骊姬之难,从蒲奔狄,因筑此城,人遂呼为文城”。(1)区片名。在山东省文登市中部。市人民政府驻地。人

  • 氐池县

    西汉置,属张掖郡。治所即今甘肃民乐县。北魏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民乐县。属张掖郡。西晋废,后复置,北魏又废。《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傉檀率师伐北凉沮渠蒙逊,“次于氐池,蒙逊婴城固守”,即此。

  • 定国寺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北城内。北魏永熙元年 (532) 高欢败尔朱荣于今河南安阳市东北十六里的韩陵山。东魏于邺北城内原御史台 (一称南台) 改建定国寺,并由温子升撰 《定国寺碑》 以纪功。《寰宇记》

  • 治平寺石塔

    又称嘉应寺石塔。在今河北赞皇县东南十里嘉应寺村北。寺建于隋开皇三年 (583),初名嘉应寺。北宋治平二年 (1065) 改名治平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存石塔三座,中心塔八角形,始建于唐天宝八年 (74

  • 两路口汛

    即今湖北麻城市北九十里两路口乡。清置外委驻此。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张总愚“入麻城,屯两路口”。

  • 钴鉧潭

    ①在今湖南永州市西三里。中有小泉,经愚溪入潇水。唐柳宗元有 《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旁广而中深……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②在今广

  • 望川原

    即今四川双流县东北之江安河。《续汉书·郡国志》 广都县注引任豫 《益州记》 曰: “县有望川源,凿石二十里,引取郫江水灌广都田,云后汉所穿凿者。”

  • 牱阴县

    唐仪凤二年 (677) 置,属晏州。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境。《宋史·熊本传》: 熙宁六年(1073),“独牱阴一酋不至。本合晏州十九姓之众,发黔南义军强弩,遣大将王宣、贾昌言率以进讨。贼悉力旅拒,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