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山
①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五里。宋 《景定严州续志》 卷5建德县: 高峰山 “去县 (治今梅城镇) 东五里许,仁安山之支也”。《方舆纪要》卷90建德县: 高峰山 “有双峰峭壁,新安江绕其西南”。
②在今湖北松滋县南。《方舆纪要》 卷78松滋县: 高峰山 “在县南百里。高耸出群山之上,顶有二池”。
③在今贵州平坝县东南二十里。《清一统志·安顺府》 引 《贵州通志》: 高峰山 “僧自然有道行,卓锡兹山,爱其峰高云秀,树密泉香,栖息于此。手植柏树数千”。
①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五里。宋 《景定严州续志》 卷5建德县: 高峰山 “去县 (治今梅城镇) 东五里许,仁安山之支也”。《方舆纪要》卷90建德县: 高峰山 “有双峰峭壁,新安江绕其西南”。
②在今湖北松滋县南。《方舆纪要》 卷78松滋县: 高峰山 “在县南百里。高耸出群山之上,顶有二池”。
③在今贵州平坝县东南二十里。《清一统志·安顺府》 引 《贵州通志》: 高峰山 “僧自然有道行,卓锡兹山,爱其峰高云秀,树密泉香,栖息于此。手植柏树数千”。
即今江苏睢宁县西南四十里李集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睢宁县西南有“大李集”。
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铅山县:江家湖在“县(治今永平镇)西一里。一名西湖。湖内生茭荷,旁多高柳。沙屿回折,景趣潇洒。今故址仅存”。
即今四川泸州市东北特兴镇。有桥曰特凌桥,一曰横渡桥。《明一统志》 卷72泸州: 特凌桥“在州东北三十里。宋有女子因母病归省,骤雨水涨,号泣不能渡,俄有一木流至,横凌水上,渡既不见,人以为孝感,寻造桥”
①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永平县置,属丹阳郡。治所在今江苏溧阳市南十五里古县村。隋大业初属宣城郡。唐初废。《资治通鉴》载:南朝宋泰始初,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寻阳郡治在今江西九江市),会稽、义兴、吴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瀛州。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市东北六十里束城镇。大业初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废为镇,元祐元年(1086)复置,属河间府。金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即今四川江油市西南清莲镇。《寰宇记》卷83彰明县: “西魏昌隆县地,初在清廉乡,大同四年移于让水 (乡)。” 《方舆胜览》 卷54绵州: 李白为清廉乡人。“ (李白) 读书堂在清廉乡,后废为陇西院,盖
即今河北宁晋县东四十里小刘村乡。明正德《赵州志》卷3:宁晋县有刘村社。
1934年合金河、平河二设治区置,各取一字为县名,直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改设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旧县名。1936年以金河、平河两设治局合置,治今云南省金平苗族瑶
金天眷元年(1138)置,治所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南白城)。正隆二年(1157)改名会宁府路,大定十三年(1173)复名上京路。辖境约当今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一带。
即句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元和志》卷14雁门县:句注山“一名西陉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即“句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