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堰
或称高加堰。简称高堰。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洪泽湖东北。自武家墩南至棠梨树,接盱眙县界,长九十里。东汉陈登始建。明永乐初陈瑄重筑。万历六年 (1578) 潘季驯再筑。《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高家堰”条称: “盖高堰者,黄、淮两河之关键也。”
又称高加堰、高堰。即今江苏省北部洪泽湖东堤。北起今淮安市武墩,南至盱眙县,全长九十里。相传东汉时陈登始筑。明代因洪泽湖水位升高,遂于永乐、万历间由陈瑄和潘季驯增筑,以阻湖水东泛。后又几经修治,为苏北里下河地区最重要的堤岸。
或称高加堰。简称高堰。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洪泽湖东北。自武家墩南至棠梨树,接盱眙县界,长九十里。东汉陈登始建。明永乐初陈瑄重筑。万历六年 (1578) 潘季驯再筑。《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高家堰”条称: “盖高堰者,黄、淮两河之关键也。”
又称高加堰、高堰。即今江苏省北部洪泽湖东堤。北起今淮安市武墩,南至盱眙县,全长九十里。相传东汉时陈登始筑。明代因洪泽湖水位升高,遂于永乐、万历间由陈瑄和潘季驯增筑,以阻湖水东泛。后又几经修治,为苏北里下河地区最重要的堤岸。
即今福建顺昌县东洋口镇,为水路要津。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移王台通判驻此。
在今四川青川县西清溪镇北关虎一带。《清一统志·龙安府》:青川镇“又东北有瓦舍坝巡司。今裁”。
北宋置,属蓬溪县。在今四川蓬溪县西北三十里槐花铺。《清一统志·潼川府二》 “利国镇”条下:“怀化镇在(蓬溪)县西北二十五里。有堡。”
①原名向。战国改名高平。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史记·范睢列传》: “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 《水经·济水注》 引 《竹书纪年》: “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
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临颍县北十四里固厢乡。隋大业四年 (608) 移治今临颍县。唐属许州。北宋属颍昌府。金属许州。清属许州直隶州。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古县名。西汉
在今广西合浦县北。《舆地纪胜》 卷120廉州府: 明月溪 “在合浦县北八十里。清夜湛然,如月一色”。
明洪武三年 (1370) 降冠州置,属东昌府。治所即今山东冠县。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1925年属东昌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在山东省西部边境,西与河北省相邻。属聊城市。面积1152平方千米。人口73
一名古漕河。在今江苏南京市北。宋 《景定建康志》 卷19: 古漕河 “一名靖安河。自靖安镇下缺口,取道入仪真新河八十余里”。
①唐至德二载(757),以蜀郡为成都府,建南京;凤翔郡(治今陕西凤翔县)为府,建西京;改西京京兆府(治今西安市西北)为中京,与北京太原府、东京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市)合称五京。上元元年(760)成都府
又称有仍氏。夏代方国。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仲浅。《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