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初封在今山西河津市东 (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周宣王徙封,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大韩寨。《诗·大雅·韩奕》: “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王符 《潜夫论》 卷9:“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 春秋为晋所灭。《水经·圣水注》: 圣水 “又东南径韩城东。……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 (按,今固安县南方城) 有韩侯城”。

②战国时诸侯国之一。姬姓。初都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景侯徙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 (前375) 灭郑,徙都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战国策·韩策一》: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秦始皇十七年 (前230) 为秦所灭。

③项羽灭秦后,封韩王成置,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寻改封郑昌为韩王。辖境相当今河南尉氏县与漯河市以西,宝丰县、登封市以东,舞阳、叶县以北,新密、新郑二市以南地。后为刘邦所灭。


(1)古国名。(1)西周武王子封国,姬姓。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北,一说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西周、春秋间为晋所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晋司马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即此。(2)春秋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后所建之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先后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前375年)灭郑,又徙都郑(即今河南新郑市)。最盛时疆域有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等地。因地处秦、魏、楚等大国间,成为四战之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削弱,至韩王安九年(前230年),为秦所灭。(2)古邑名。又名韩原。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春秋》僖公十五年(前645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即此。


猜你喜欢

  • 东茶溪

    在今贵州锦屏县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欧阳司:东茶溪“在司东北。出东茶山,流入亮寨界,下流合于湖耳司之朗溪”。

  • 明皇陵

    在今安徽凤阳县西南十二里皇陵农场。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朱世珍、母陈氏的陵墓。《方舆纪要》卷21凤阳县: 皇陵 “在府西南十二里。内为皇城,周七十余步。中为砖城,周六里八十一步。外为土城,周二十八里。明皇陵

  • 桂原山

    亦作桂源山,又名桂山。在今广东曲江县西北。《寰宇记》 卷159曲江县: “桂山多菌桂。有越岭。” 《舆地纪胜》 卷90韶州: 桂山“在曲江县西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102韶州府曲江县: 桂原山在

  • 梅坊镇

    即今江西宜黄县东北四十里梅坊。清同治 《宜黄县志》 卷2: 北曰待贤乡,八都有梅坊村。

  • 可昙县

    西魏恭帝二年(555)置,属和仁郡。治所在今四川仁寿县东北。北周废。

  • 贵州宣慰司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八番顺元宣慰司置,属四川行省。治所即今贵州贵阳市。永乐十一年 (1413) 改属贵州布政司。成化十年(1474) 分置程番府 (后改置贵阳府),辖境缩小。清初废。明洪武五年

  • 渭北鄜坊

    唐、五代方镇名。唐上元元年 (760)置渭北鄜坊节度使,简称渭北或鄜坊节度使。治所在坊州 (今陕西黄陵县东南)。领鄜、坊、丹、延四州。建中四年 (783) 徙治鄜州 (今陕西富县)。辖有今陕西宜川、宜

  • 东燕郡

    十六国后赵置,属兖州。治所在东燕县(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后改属洛州。北魏废。东晋初置,治东燕县(今河南延津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延津县、滑县等地。北魏废。

  • 团圆山

    在今山西石楼县西北。《寰宇记》卷48石楼县:“团圆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东西一百八里。其山顶高而团圆。”

  • 卓洋村市

    即今福建古田县东卓洋。民国 《古田县志》 卷6: 卓洋村市 “中有上街、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