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静乐县

静乐县

隋大业四年 (608) 改汾源县置,为楼烦郡治。治所即今山西静乐县。唐武德四年 (621) 为管州治,次年改为北管州治,六年 (623),改属岚州。北宋为宪州治。金天德三年 (1151) 为管州治。元省入管州。明洪武二年 (1369) 复置,属太原府。清属忻州。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


在山西省中北部、吕梁山东麓。属忻州市。面积2037平方千米。人口15.9万。辖4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鹅城镇。西汉于今县西置汾阳县,属太原郡。东汉废。隋开皇三年(583年)岢岚县来治,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608年)改为静乐县。《名胜志》:静乐县“以边境静乐为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汾阳、六度二县。属管州。六年汾阳、六度二县并入静乐县,属岚州。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升静乐县为军;五年废军,自娄烦县移宪州来治。熙宁三年(1070年)废州,以静乐县隶岚州;十年复置宪州,治静乐县。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为管州。元承金制,仍为管州;省静乐县入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改为静乐县,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忻州。1914年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忻县专区,1958年岚县并入,属晋北专区。1961年分为原制。1961年属忻县专区,1967年属忻县地区。1983年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忻州市。地处吕梁山北段,汾河、东碾河、西碾河、鸣河、双路河、万辉河、岔上河、扶头会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谷子、豆类、莜麦、马铃薯、高粱、玉米、黍子、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铝土、云母、水晶、石灰石、耐火黏土、大理石、长石、花岗石等。工业有煤炭、冶金、电力、化工、机械、建材、纺织、制糖等。忻碛、太宁、忻保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天柱山、静居寺石窟、唐碑亭等。


猜你喜欢

  • 夷水县

    唐置,属羁縻述昆州。治所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北。北宋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西南、都安县东北。属述昆州。北宋熙宁时废。

  • 南渑池县

    ①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弘农郡。治所在蠡城 (今河南洛宁县西二里王范回族镇)。东魏属金门郡。北周改为昌洛县。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宜阳侨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古县名。北魏太和十

  • 伏强县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置,为木门郡治。治所在今四川旺苍县东南木门镇。《寰宇记》卷139清化县:伏强县“因山为名”。隋开皇初属巴州。七年(587)改为清化县。古县名。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治今

  • 石井山

    又作天井山。在今贵州黎平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石井山在府西南四十里。”

  • 东夏州

    ①北魏延昌二年(513)置,治所在徧城郡广武县(今陕西延安市东北甘谷驿镇附近)。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安、延川、宜川、延长、子洲、绥德、清涧、子长、米脂、甘泉、吴堡等市县地。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名延州。

  • 龙池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山州置,治所在龙池县(今广西博白县西南龙潭镇)。乾元元年(758)复为山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山州置,治龙池县(今广西博白县西南龙潭镇)。辖境同山州。乾元元年(758年)复

  • 金石台 (臺) 山

    在今江西临川市西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临川县: 金石台山 “在府西十五里。有石峰如台者五,列于赤冈之外,旧名五虎台,以形如虎峙也。第一峰独高,第五峰差小,旧与第四峰连属,后流水冲啮,分为二

  • 罗城

    ①在今浙江杭州市。唐末钱镠筑。《资治通鉴》: 唐景福二年 (893),“钱镠发民夫二十万及十三部军士筑杭州罗城”。宋 《淳祐临安志》 卷5: “罗城,周七十里。” 罗城东南濒钱塘江,西南到六和塔,东北

  • 内史

    秦始皇时置,与长官同名,因掌治京师,不称郡。治所在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窑店镇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分为左、右内史。武帝时改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秦置,

  • 东高山

    又名登山、东门山。在今湖北咸宁市东。《清一统志·武昌府一》:东高山“在咸宁县东 一里。为邑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