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陵桥
在今河北河间市。《方舆纪要》 卷13河间府河间县: 青陵桥 “在府东门外。滹沱、滱水诸川,交流并注于城东,此桥为之锁钥。其后桥坏,夏秋水发,辄有涨溢之患。嘉靖间于县南开苏家、徐家二口,分杀水势,而行旅往来病于艰阻。万历十八年复修此桥,连亘凡六里”。
在今河北河间市。《方舆纪要》 卷13河间府河间县: 青陵桥 “在府东门外。滹沱、滱水诸川,交流并注于城东,此桥为之锁钥。其后桥坏,夏秋水发,辄有涨溢之患。嘉靖间于县南开苏家、徐家二口,分杀水势,而行旅往来病于艰阻。万历十八年复修此桥,连亘凡六里”。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杨林守御千户所,属云南都司。治所在今云南嵩明县南二十六里杨林镇。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废。
明置,属迁安县。在今河北卢龙县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刘家口关,“东接卢龙县之桃林口关,凡四口,路出大宁,最为襟要。明建文初,燕王驻永平,谋并大宁,……引兵自刘家口而北,大宁果下”。即此。
1913年改缅宁厅置,后属云南普洱道。治所即今云南临沧县。1954年云南省 《补报我省请更改平彝等八县原名理由》: “寓有征服者恩赐边疆少数民族永远宁顺之意。” 1929年直属云南省。1954年改临沧
又作散不剌川。元明地区名。在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西南。一说在旗北境。为元帝狩猎地,有泉如悬帘,五色贯射,元世祖名之曰三不剌(乱泉);地旷衍,宜种瓜,乃发南戍卒垦树之,因成聚落。明洪武三年(1370)
即今广东新会市西司前镇。明、清置巡司于此。
北宋置,属南皮县。在今河北南皮县境。
清康熙三年(1664)建,在今台湾台北市西南万华区(艋舺)。(1)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在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相传始建于隋代,明天启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
在今江苏无锡市西五里惠山第一峰之白石坞。南朝宋为司徒长史湛茂之别墅,名历山草堂。景平初,为僧寮,曰华山精舍。梁大同中,改建法云禅院,唐又称惠山寺。陆羽 《游慧山寺记》: “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因
在今广西宜州市东四十五里洛东乡大曹村。明置巡司于此。(1)古镇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东大曹圩。明置巡检司及驿站于此。属宜山县。清时裁。旁有大曹渡,即龙江渡。(2)今镇名。在山东省宁津县西南部。面
南朝梁置,为临沭郡治。治所在今江苏新沂市境。北齐废。在山东省东南部,东南与江苏省接壤。属临沂市。面积1038平方千米。人口62.6万。辖11镇、1乡。县人民政府驻临沭镇。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临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