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堤
①在今山东宁津县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3宁津卫 “古黄河” 条下: 隋堤 “相传隋炀帝曾驻于此,令军士筑堤,以防河。今屹如垣墙,谓之耿家圈。其中居民甚众”。
②在今河南县北。 《方舆纪要》 卷47县 “汉堤” 条载: “又北五里有隋堤,大业中所筑,自大梁至灌口者也。灌口,或曰即老鹳河。”
又称汴隄。隋大业元年(605年)筑。西通济水,南达淮泗。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一段,明正统、景泰年间重筑,又称浬堤。唐杜牧、罗隐、秦韬玉等均有《隋堤柳》、《隋堤》诗。
①在今山东宁津县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3宁津卫 “古黄河” 条下: 隋堤 “相传隋炀帝曾驻于此,令军士筑堤,以防河。今屹如垣墙,谓之耿家圈。其中居民甚众”。
②在今河南县北。 《方舆纪要》 卷47县 “汉堤” 条载: “又北五里有隋堤,大业中所筑,自大梁至灌口者也。灌口,或曰即老鹳河。”
又称汴隄。隋大业元年(605年)筑。西通济水,南达淮泗。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一段,明正统、景泰年间重筑,又称浬堤。唐杜牧、罗隐、秦韬玉等均有《隋堤柳》、《隋堤》诗。
在今新疆阿克陶县西南。清宣统《新疆图志》卷4蒲犁:改子(庄)在“城北五百里”。
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约七十里。《陈书·周文育传》: 永定元年 (557),“广州刺史萧勃举兵逾岭,……遣其别将欧阳頠顿军苦竹滩,傅泰据墌口城,以拒官军”。即此。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南朝梁末广州刺史萧勃
即宁夏西吉县南之葫芦河。《宋史·曹玮传》: 真宗时,“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于是陇山诸族皆来献地”。即此。《明一统志》 卷35平凉府: 武延川 “昔有武延者居此川之旁,因名”。
即广仁城。在今新疆霍城县北。清《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七日,“至大芦草沟,此处有土城曰广仁城”。
清改南丹卫置,属广西提督。都司驻上林县三里(今广西上林县东北六十里三里镇),并分驻州同。乾隆三年(1738)改设县丞。后废。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东北三里镇。明万历三年(1575年)设思恩参将驻守于
一名施王城。在今湖北恩施市南十五里。《方舆胜览》 卷60施州: “东晋末桓诞窜太阳蛮中,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子孙袭王。” 《方舆纪要》 卷82施州卫: 施王屯在 “卫南十五里。东晋末,桓诞自称施王,
即大丙山。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
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北一百二十里。《清一统志·同州府一》: 麻线岭 “明成化八年,参议严宪凿山开道,以通馈饷”。
即今江苏泗阳县东北五十里里仁乡。清乾隆《淮安府志》卷5:桃源县有里仁集。
①即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河。《续汉书·郡国志》:广汉县有“沈水”。《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一年(35),岑彭伐公孙述,“辅威将军臧宫与公孙述将延岑战于沈水,大破之”。②即潏水。今陕西泬水。古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