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堤
①在今山东宁津县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3宁津卫 “古黄河” 条下: 隋堤 “相传隋炀帝曾驻于此,令军士筑堤,以防河。今屹如垣墙,谓之耿家圈。其中居民甚众”。
②在今河南县北。 《方舆纪要》 卷47县 “汉堤” 条载: “又北五里有隋堤,大业中所筑,自大梁至灌口者也。灌口,或曰即老鹳河。”
又称汴隄。隋大业元年(605年)筑。西通济水,南达淮泗。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一段,明正统、景泰年间重筑,又称浬堤。唐杜牧、罗隐、秦韬玉等均有《隋堤柳》、《隋堤》诗。
①在今山东宁津县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3宁津卫 “古黄河” 条下: 隋堤 “相传隋炀帝曾驻于此,令军士筑堤,以防河。今屹如垣墙,谓之耿家圈。其中居民甚众”。
②在今河南县北。 《方舆纪要》 卷47县 “汉堤” 条载: “又北五里有隋堤,大业中所筑,自大梁至灌口者也。灌口,或曰即老鹳河。”
又称汴隄。隋大业元年(605年)筑。西通济水,南达淮泗。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一段,明正统、景泰年间重筑,又称浬堤。唐杜牧、罗隐、秦韬玉等均有《隋堤柳》、《隋堤》诗。
即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甲篆。明嘉靖时置巡司于此。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甲篆。明嘉靖时于此置巡检司。
即束锋州。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北岚安乡。
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普光乡。清光绪《东乡县志》 卷1: 普光寺场 “去县治一百里”。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静江府置,后为广西布政使司治。治所在临桂县 (今广西桂林市)。清为广西省会。辖境相当今广西东北部永福、阳朔以北地区。1913年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静江路为府,五年
在今江西婺源县西北,为乐安江上游。《元和志》 卷28歙州婺源县: “以婺水绕城三面,因以为名。” 《寰宇记》 卷104歙州婺源县: 婺水 “源从县西北大廉山下出,南流九十里至县绕城过,与斜水合,南流入
又名云雾镇。即今安徽阜阳市北茨河集。明正德 《颍州志》 卷1 《铺舍》: “王庄铺八里至西茨河铺。” 清乾隆 《阜阳县志》 卷4 《村集》: 茨河铺在“北乡二十里”。
在今湖南凤凰县北九十里。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谓火麻营“在筸子哨西北,为木营粮运必经之地。征苗时设粮台于此。刘应中称其山高而稍秀,水险而差清,亦酋中要地也”。
①在今河北平山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平山县:东林山“在县北二十里,其西为西林山,冈峦相接,皆有泉石之胜”。②在今浙江湖州市南四十里。《清一统志·湖州府一》:东林山“突兀于溪泊中,峰峦蓊秀”。光绪《
清置,在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西北音钦屯。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2:“齐齐哈尔西北四十里,有喀喇屯,……屯稍北即因沁屯,旧时楚勒罕在此。”
即今四川仁寿县西北七十里清水乡。清光绪 《补纂仁寿县志》 卷1: 东北顺河乡五甲有清水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