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直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阳曲县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四里。十年(590)移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十六年(596)改名汾阳县。大业末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今太原市北阳曲镇)。唐武德七年(624)废。
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阳曲县置,治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十年徙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属并州。十六年改为汾阳县。炀帝时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即今阳曲镇。属太原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为阳曲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阳曲县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四里。十年(590)移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十六年(596)改名汾阳县。大业末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今太原市北阳曲镇)。唐武德七年(624)废。
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阳曲县置,治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十年徙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属并州。十六年改为汾阳县。炀帝时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即今阳曲镇。属太原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为阳曲县。
即查浦。在今江苏南京市区西清凉山南。《晋书·成帝记》: 东晋咸和四年 (329),苏峻死,“诸军攻石头,李阳与苏逸战于柤浦,阳军败”。同书 《安帝纪》: 义熙六年 (410),卢循义军败建康,刘裕于
又名柘林堡。在今上海市奉贤县南柘林镇西一里。因附近柘山上柘树成林,故名。北宋曾设袁部盐场于此。明嘉靖时,为防倭寇筑城防守。《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柘林镇 “城周四里,为防御要冲,南起漴缺墩
①唐贞观八年 (634) 置,属黄县。即今山东蓬莱市。神龙三年 (707) 于此置蓬莱县。②南宋置,属来宾县。在今广西来宾县东三十二里二沟村南红水河中蓬莱洲上。《宋史·地理志》 象州: “景定三年,徙
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大凌河支流。《清史稿·地理志》 朝阳府朝阳县: “大凌河自建昌入,合南土河,径西平房西,左合卑克努河。”
即今陕西延川县北秀延水。《山海经·西山经》: 乌山 “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南,右纳辱水……俗谓之秀延水。”见“清涧河”。
今蒙古国色楞格河上源支流齐老图河(楚鲁特河)。《魏书·蠕蠕传》: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车驾至鹿浑谷,与贼将遇,吴提遁走,追至頞根河,击破之,车驾至石水而还”。石水应在頞根河(今鄂尔浑河)西北,
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区北。《宋史·雷有终传》:咸平三年(1000)王均之变,“(杨)怀忠率众入益州,焚城北门,至三井桥”。即此。
明置,属建昌卫。在今四川德昌县东南锦川乡。
又名龙泉陂。在今安徽寿县南。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水经·肥水注》:“断神水又东北径神迹亭东,又北谓之豪水,虽广异名,事实一水,又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 谓之芍陂。陂周一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
①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东北艾不盖河。《汉书·匈奴传》: 元帝时,“ (韩) 昌、(张)猛与 (呼韩邪) 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