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关

阳关

①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汶水东。《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齐攻鲁,使“高厚围臧纥于防,(鲁)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又定公七年(前503),“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②战国时巴国置,为巴国三关之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石洞关。《华阳国志·巴志》:“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载:西晋末,李雄曾于阳关置垫江县。一说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南永丰场。三国蜀汉刘备又置关。《华阳国志·巴志》:“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艾为都督,治阳关。”

③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古董滩西。《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元和志》卷40寿昌县:“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诗人王维送其好友元二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④聚名。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后汉书·光武纪》: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讨更始军,“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1)春秋鲁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汶水东岸。《左传》定公七年(前503年):“齐人归郓、阳关。”八年:“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即此。(2)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水经注·颍水》:“颍水东南流经阳关聚。”西汉末,王莽征天下兵,刘秀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即此。(3)即今重庆市东石洞关。三国蜀汉延熙中邓芝以江州都督治此。(4)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


猜你喜欢

  • 北平邑县

    东汉永平八年(65)置,属代郡。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后废。古县名。东汉永平八年(65年)置,治今山西省阳高县西南。属代郡。东汉末废。

  • 周南山

    又名终南山、太一山。即今陕西南部之秦岭山脉。《括地志》: “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肺山,一名楚山,一名橘山,一名秦山。”古山名。即今陕西省秦岭山脉。

  • 高士佛社

    台湾土著番社名。在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牡丹乡东高士村。《筹办夷务始末》: 清同治十三年(1874) 五月壬子,文煜等奏 “倭人于 (四月) 十八日,分三路进攻番社,……倭人即将牡丹社、高士佛社、竹仔社焚

  • 宜君郡

    西魏大统五年 (539) 置,治所在宜君县(今陕西铜川市西北玉华南四里)。辖境相当今陕西铜川市及耀县北部、宜君县西部地。隋开皇三年 (583)废。义宁二年 (618) 复置,治所在华原县 (今耀县)。

  • 石峪水

    在今山西应县东南。《清一统志·大同府》:石峪水“在应州东南三十里。有大石峪、小石峪二水,合而北流,径州城东北,又北合浑河,入桑干河”。

  • 明光殿

    ①汉长安桂宫中的宫殿,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长安城遗址。《汉书· 武五子传》: 燕王旦 “因迎后姬诸夫人之明光殿,王曰: ‘老虏曹为事当族!’ 欲自杀”。即此。《三辅黄图》 卷2引 《关辅记》: “桂宫

  • 琅琦屿

    即今福建福州市东琅岐岛。《明通鉴》 附编: 清顺治五年 (1648) 春正月,“鲁王自闽安镇移次壶江、琅琦屿”,即此。

  • 革赍

    在今四川甘孜县东南。清雍正七年 (1729)置革赍土百户。

  • 首山

    ①即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老城南。《左传》: 宣公二年 (前607),“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②一名手山。又名驻跸山。在今辽宁辽阳市西南十五里。《三国志·魏书 ·公孙渊传》: 景初二年

  • 晋江县

    唐开元八年 (720) 分南安县东部置,为泉州治。治所即今福建泉州市。《元和志》 卷29泉州: “在晋江之北,因名。” 天宝元年 (742) 为清源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泉州治。元为泉州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