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关

阳关

①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汶水东。《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齐攻鲁,使“高厚围臧纥于防,(鲁)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又定公七年(前503),“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②战国时巴国置,为巴国三关之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石洞关。《华阳国志·巴志》:“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载:西晋末,李雄曾于阳关置垫江县。一说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南永丰场。三国蜀汉刘备又置关。《华阳国志·巴志》:“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艾为都督,治阳关。”

③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古董滩西。《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元和志》卷40寿昌县:“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诗人王维送其好友元二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④聚名。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后汉书·光武纪》: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讨更始军,“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1)春秋鲁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汶水东岸。《左传》定公七年(前503年):“齐人归郓、阳关。”八年:“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即此。(2)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水经注·颍水》:“颍水东南流经阳关聚。”西汉末,王莽征天下兵,刘秀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即此。(3)即今重庆市东石洞关。三国蜀汉延熙中邓芝以江州都督治此。(4)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


猜你喜欢

  • 聚奎山

    即今奎山。在今山东日照市南。《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聚奎山 “在日照县东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35作 “孤奎山”。

  • 楼头赕

    宋大理置,属善巨郡。治所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北部。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永宁州。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北永宁。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永宁州。

  • 泠道县

    一作炩道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南四十里。西汉初属长沙国,后属桂阳郡,元鼎六年 (前 111)属零陵郡。《水经·湘水注》: 湘水 “西北流径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径其县

  • 仙居镇

    在今江西南丰县北二十里。宋崇宁中置世贤巡司。元置镇于此。

  • 长平阪

    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南。《资治通鉴》:西汉甘露三年(前51),宣帝“登长平阪”,即此。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南。西汉甘露三年(前51年),“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阪。”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阪名也,在池阳南。

  • 列思麻

    明代西藏地名。明置列思麻万户府,其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治所在列麦境。

  • 百人矶镇

    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汉南区长江岸。《明史·地理志》 汉阳县:“西南有百人矶镇巡检司。”《方舆纪要》卷76汉阳县“新滩镇”条下:“《志》云,百人矶镇在府南六十里。今迁置巡检司于东江脑。”

  • ?水

    又作傥水。 在今陕西洋县北。 《水经·沔水注》: 洛谷水 “南流, 右则��水注之。 水发西溪, 东南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出,际其城西,南注汉水”。《魏书·地形志》: 龙亭县

  • 辽东半岛

    在今辽宁省南部,辽河口及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渤海、黄海间。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4:“辽东半岛与登州半岛相望,扼北洋之门户。”大连市金州区以南部分又称旅大半岛。千山山脉贯穿半岛中,岛上大部为丘陵。

  • 伊济密屯

    又作西济密。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南波谢特西北。清属宁古塔副都统。清聂士成《东省与韩俄交界道路表》:“蒙古街,又二十里二分五至切落哥司克,即西机密。”咸丰年间被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