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府
五代初改潭州置,治所在长沙县(今湖南长沙市)。北宋复为潭州。明洪武五年(1372)又改潭州府为长沙府。辖境相当今湖南洞庭湖及汩罗江以南,资水流域以东,安化、湘乡、攸县、茶陵等县市以北地。1913年废。清为湖南省会所在地。
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潭州府改名,治长沙、善化两县(今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益阳、汨罗、桃江等市县以南,安化、涟源等市县以东,双峰、攸、茶陵等县以北地区。属湖广省。清为湖南省会。1913年废。
五代初改潭州置,治所在长沙县(今湖南长沙市)。北宋复为潭州。明洪武五年(1372)又改潭州府为长沙府。辖境相当今湖南洞庭湖及汩罗江以南,资水流域以东,安化、湘乡、攸县、茶陵等县市以北地。1913年废。清为湖南省会所在地。
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潭州府改名,治长沙、善化两县(今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益阳、汨罗、桃江等市县以南,安化、涟源等市县以东,双峰、攸、茶陵等县以北地区。属湖广省。清为湖南省会。1913年废。
①战国周慎王五年(前316)秦灭巴国后置,为巴郡治。治所在今四川重庆市。《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一年(35)伐公孙述,“威虏将军冯骏围田戎于江州”。次年“拔江州,获田戎”。即此。南齐永明五年(48
在今广东惠东县东南黄埠镇南盘沿。清康熙时建炮台于此。
唐代安南通天竺道的一部分。唐樊绰《蛮书》卷6:“通海城南十四日程至步头,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为了充分利用水道,从安南都护府来的船在古涌步不转陆,继续取红河水道到步头(今云南建水县南的阿土)
即今吉林省永吉县治。1970年永吉县迁治于此。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5:吉林府西南“四十里口前屯”。《吉林乡土志》:“口前东北有二山,东西相对如门,而口前适居其前。又街前有陡山两座相峙,如天造地设,扼
即淅水上源。在今河南卢氏县南及西峡县境。《清史稿·地理志》 南阳府内乡县: “淅水自卢氏入,径修阳故城,一曰汤河,俗名黄沙五渡。”
一作狂口镇。即今河南新安县北五十四里狂口村。《清一统志·河南府二》:匡口镇“在新安县北六十里黄河南岸为津济处。明嘉靖二十二年筑城于此。今废”。
亦作磐石县。北周保定二年 (562) 置,属资中郡。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县北三里。以盘石山为名。《周书·陆腾传》: 保定二年 (562),“资中盘石民反,杀郡守,据险自守,州郡不能制”。即此。隋开皇七年
又称法华寺。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蒙山山麓。北齐天保三年(552)建,赐额“开化寺”。
隋仁寿元年(601)改广宁县置,属舒州。治所即今河南新蔡县。大业初改为新蔡县。旧县名。豫皖苏解放区设。1947年由河南省汝南县北部析置。以位县北得名。1948年撤销,仍并入汝南县。
明建,在今四川绵竹县北。《清一统志·绵州》:军屯堰“在今绵竹县北三十里。今名官渠堰。其下有硼砂、走水、袭家、唐家、黄土、马坝等堰,皆引绵水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