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国
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长沙郡置。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即此。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东汉改为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以长沙郡置,封吴芮。治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全部、湖北省南境小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小部和广东省阳山、英德以北部分及江西省西境一部。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国除为长沙、桂阳、武陵三郡。景帝二年(前155年)以长沙郡复置,辖境逐渐减缩。东汉改为长沙郡。
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长沙郡置。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即此。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东汉改为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以长沙郡置,封吴芮。治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全部、湖北省南境小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小部和广东省阳山、英德以北部分及江西省西境一部。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国除为长沙、桂阳、武陵三郡。景帝二年(前155年)以长沙郡复置,辖境逐渐减缩。东汉改为长沙郡。
即今贵州凯里市东南挂丁镇。清乾隆元年 (1736) 包利、红银率苗民起义与清军激战于此。
唐置,属羁縻定州。治所在今四川高县西南。后废。
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罗江镇北。《新唐书·地理志》 罗江县: “北五里有茫江堰,引射水溉田入城,永徽五年,令白大信置。”
清光绪十九年(1893)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北额尔古纳河东岸伊木河村。
南宋宝祐四年(1256)建于马脑山,在今四川南川市东南九十里马嘴乡西北马嘴山。有建马脑山城摩岩石刻。民国《南川县志》卷2:马嘴场在“龙崖城西南三里。龙崖城一名马脑城”。
又名公道桥。即今江苏邗江县西北公道镇。清嘉庆 《扬州府志》 卷16 《都里》 引万历 《江都县志》 有僧道桥镇。
在今广东博罗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府博罗县: 泊头墟 “距罗浮山十五里,广、惠二郡舟楫及自陆路而至入罗浮山者,皆毕集于此”。
①南朝梁大同三年(537)置,治所在龙城县(今广西柳城县南凤山镇南丹村)。《舆地纪胜》卷112柳州引张维《广西郡邑志》云:“八龙见于江,乃即江南置龙州及龙城县。”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在今江苏淮安市西北十一里板闸镇。明永乐十四年 (1416) 平江伯陈瑄建木闸于此。次年乃甃以石。乡人至今呼为板桥。清于此置板闸镇。有巡司驻守。
一作酒埠江市。即今湖南攸县东北六十二里酒埠江镇。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攸县图: 县东北有酒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