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锦江

锦江

①即锦溪。在今福建建阳市东。《方舆纪要》卷97: “明初吴深攻建宁,陈友定将阮法柔屯锦江逼深,后深出战,为敌所获。即此。”

②一名安仁港,又名兴业水。即今江西余江县东北信江下流。《明一统志》 卷50饶州府: 锦江 “源发广信府,流经安仁县前,会白塔河下流,经余干县入鄱江。江有云锦石,故名”。

③又名瑞河、蜀水、康乐水。在今江西西部。源出宜春县西北境慈化附近,东流到新建县南入赣江。《清一统志·袁州府》: 锦江水 “在万载县东北三十里。源出谢山,一名谢江水,又名康乐水。东南流至县东北二十里邱江,会于龙江”。

④又名检江、流江、汶江、笮桥水、濯锦江、府河。即今四川成都市南之南河。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因名。唐杜佑 《通典》 卷176: 成都县 “有锦江”。《元和志》 卷31成都县: “蜀人又谓流江为悬笮桥水,此水濯锦,鲜于他水。” 此水系从今都江堰市都江堰分出之岷江支流走马河,东南流经成都市南,与府河 (郫江) 合流后统称府河,西南流至彭山县江口镇与岷江正流会合。


(1)又称蜀水,古称浊水。赣江下游支流。在江西省西北部。源出宜春市西北境慈化附近,向东北流经万载、宜丰、上高、高安、丰城等县市,至新建县南入赣江。长280千米,流域面积8326平方千米。万载以下可通航。建有上游等水库及大型灌渠锦惠渠。(2)浈江北岸支流。在广东省北部和江西省西部偏南。因河中有红色条纹锦石得名。源出江西省崇义县竹洞垇,西南流入广东省仁化、韶关等县市,在韶关市曲江县大桥附近注入浈江。长108千米,流域面积1913平方千米。流经丹霞山著名风景区。支流有城口河、塘村河、董塘河等。多穿越山区,水流湍急。建有锦江、赤石径等水库及水电站。两岸山区多林木。(3)又称流江、汶江,当地习称府河。为岷江支流。在四川省成都市南。北自郫县王家庙北石堤堰,东流经成都市东南入双流县境,在彭山县江口镇注入岷江。因古时用“此水濯锦,鲜于他水”,故名。长117千米。传为“秦李冰穿(郫、流)二江于成都市中”形成。因流经成都府,故名府河。河道水流平缓,是成都水路的主要航道。沿河河渠交织,散流如网。可南通长江,航运史悠久,对成都平原物资集散交流有重要作用,促进了成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后由于公路和铁路等陆上交通的发展,航运逐渐衰落。(4)在贵州省东部。以江水似锦而得名。《元和郡县志》:“溪水多文石,望之似锦,因名。”源出江口县西北的梵净山,为沅江支流辰水之上游。东流经铜仁市至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以下称辰水。长289千米,流域面积7536平方千米。落差567米,富水力资源。建有水电站多座。支流有小江等。


猜你喜欢

  • 泗汾桥

    在今湖南醴陵市南泗汾镇。《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泗汾桥 “在醴陵县南三十里。路出攸县。今更名慈寿桥”。

  • 曹操城

    在今陕西汉中市北十七里。《舆地纪胜》卷183兴元府: 古曹操城,“ 《魏志》: 建安二十四年,王自长安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后留夏侯渊等守汉中,即此”。

  • 鲍丘水

    在今天津市蓟县、宝坻境内,东南流汇窠头河,入蓟运河。古鲍丘水上游即今潮河,下游略与今白河平行南流,折东南循今蓟运河下游入海。据《水经·鲍丘水注》: 鲍丘水至古潞县 (今通县东)西入沽河 (今白河)。当

  • 三都镇

    即今江西铜鼓县东北三都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义宁州西南铜鼓营东北有三都。(1)在浙江省建德市东部、新安江南岸。面积138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三都,人口2000

  • 栗县

    秦置,属砀郡。治所即今河南夏邑县。西汉改为栗侯国。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夏邑县。属砀郡。西汉为栗侯国,属沛郡。东汉废。《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章邯军至栗”,即此。

  • 旺苍坝镇

    亦作望苍坝。即今四川旺苍县。1941年于此设旺苍设治局,1945年改为旺苍县。

  • 丫髻山

    ①俗称东山。在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北刘家庄乡北部。为京东名胜,与京西妙峰山齐名。旧属怀柔县,1946年划归平谷。山上有碧霞元君庙。清康熙《丫髻山玉皇阁碑》称:“距京师百里有山曰�ᙌ

  • 龙亭县

    ①东汉侯邑。在今陕西洋县东十八里龙亭镇。《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元初元年(114),“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即此。北魏置龙亭县, 为晋昌郡治。西魏为傥城郡治。隋开皇初废。②唐武德四年(6

  • 阎梁镇

    亦作阎良镇。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阎良区阎良乡。旧属临潼县。《清一统志·西安府三》 “栎阳镇” 条下: “又阎梁镇,在 (临潼) 县北七十里清水北岸。”

  • 斟水

    在今广东阳山县北。《水经·洭水注》: “洭水又东南流而右与斟水合,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清一统志·连州》 引 《广东通志》: 斟水 “在县东二里。源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