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锡山

锡山

①在今江苏无锡市西惠山支麓。唐陆羽 《游慧山寺记》 云: “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乂,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故东山为之锡山。” 据地质部门考察,锡山没有产锡的地质条件,所谓锡山周秦间产锡之说,乃出于后人附会。《方舆纪要》 卷25无锡县: 锡山“亦在县西五里与惠山连麓而别为 一峰。相传县之主山也”。后世遂用作无锡县之别称。清钱泳著有 《锡山补志》。

②在今浙江绍兴县东。《越绝书》 卷8: “练塘者,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 ‘炭聚’。” 《新唐书·地理志》 谓越州会稽县 “有锡”。

③在今湖北通城县南。《舆地纪胜》 卷66鄂州:通城县 “ (唐年) 县西有市曰锡山”。《明史·地理志》 通城县: “南有锡山,旧产银锡。”

④在今湖南长沙市东南。《隋书·地理志》: 长沙县有 “锡山”。《清一统志· 长沙府一》 引 《府志》: “唐王锡隐此,故名。” 按此说不确,隋既有锡山之名,则锡山不当以唐王锡而得名。光绪 《湖南通志》 卷13已辨其误。


(1)古山名。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东南。唐王锡隐居于此。(2)今山名。(1)在江苏省无锡市西郊。传周、秦时盛产锡矿得名。清《嘉庆重修一统志》:“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故名锡山。”为惠山东峰脉断处突起的小峰,由砂岩组成,海拔74.8米。山顶有龙光寺和龙光塔,山底建有龙光洞。1958年开凿映山湖后与惠山连成一片,辟为锡惠公园。(2)古称银山。在湖北省通城县城南侧。属幕阜山。由花岗岩构成。海拔471米。有金鸡石、仙人石和风孔洞等景点。


猜你喜欢

  • 迁安县

    金大定七年(1167)改安喜县置,属平州。治所即今河北迁安县。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卢龙县。后复置,属永平路。明属永平府。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古旧县名。金大定七年(1167

  • 官竹

    又名竹圃、官竹园、梁王竹园、兔园。在今安徽毫州市东北。《水经·睢水注》: “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荫渚,菁菁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梁书· 羊侃传 》: 梁中大通四年 (532),“

  • 西梁山镇

    在今安徽和县南六十里梁山下。清设游击守备驻守。在安徽省和县东南角、长江沿岸。面积32.99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西梁山,人口 3310。镇以山名。1949年设西梁乡,1958年改公社,1

  • 观心坡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万年寺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观心坡“即顶心坡,一名点心坡。在万年寺上。《峨眉县志》:顶心坡,一举足膝辄平心”。

  • 怀宁县

    ①东晋义熙中置,为晋熙郡治。治所即今安徽潜山县。隋为同安郡治。唐为舒州治。南宋嘉定十年(1217)迁治皖口(今怀宁县东北山口乡),端平三年(1236)迁治罗刹洲(今贵池市西六十里),后又迁治宜城(今安

  • 金紫山

    ①在今广东英德市北十里。《方舆纪要》 卷102英德县: 金紫山 “在县北十里。石山耸拔。冈脉南出,为县北一里之大庆山,俗名龙山”。②在今四川盐亭县北。《方舆纪要》 卷71盐亭县: 金紫山在 “县北 (

  • 伊祁山

    在今河北顺平县西二十里。《魏书·地形志》望都县:有“伊祁山”。《寰宇记》卷62望都县:伊祁山,“尧住此山,后因作姓”。祁水发源于此。

  • 南洛州

    南朝梁改北上洛郡置,治所在上津县 (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为上州。南朝梁以北上洛郡改置,治上津(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辖境不详。西魏改置上州。

  • 柴达木盆地

    在今青海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间。东西长800公里,南北最宽处350公里,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海拔2600—3000米。“柴达木”,蒙古语意为 “辽阔的地方”。乾隆 《西域同文志》 卷16:

  • 大蒙山

    在今安徽萧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9萧县:大蒙山“在旧县东二十里。其相接者,曰小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