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
①在今江西铅山县南。《寰宇记》 卷107信州铅山县: 铅山 “在县 (治今永平镇) 西北七里,又名桂阳山。《旧经》 云,山出铅。先置信州之时铸钱,百姓开采得铅,什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间置永平监。其山又出铜及青碌”。铅山县以此名。
②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四十五里。明正德十四年(1519) 置铅厂巡司于此。
(铅yán) 古山名。又作桂阳山。在今江西省铅山县南。产铅,唐贞元元年(785年)置永平监于此,主持开采铅矿。
①在今江西铅山县南。《寰宇记》 卷107信州铅山县: 铅山 “在县 (治今永平镇) 西北七里,又名桂阳山。《旧经》 云,山出铅。先置信州之时铸钱,百姓开采得铅,什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间置永平监。其山又出铜及青碌”。铅山县以此名。
②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四十五里。明正德十四年(1519) 置铅厂巡司于此。
(铅yán) 古山名。又作桂阳山。在今江西省铅山县南。产铅,唐贞元元年(785年)置永平监于此,主持开采铅矿。
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西韦村。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总章三年(670)为迁葬高僧玄奘遗骨而建。唐肃宗题塔额“兴教”二字,故名。清同治年间曾被兵火焚毁。1922年和1939年两度重修。寺西慈恩塔院内,有玄奘
明成化中置,属大嵩卫。在今山东海阳县(东村)西南大山所。
北宋置,属庆阳府。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57胜羌砦: “宋时与金汤、柔远诸砦并为控扼要地。”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置,在今陕西省吴旗县西南。属庆州。后废。
在今江西大余县东北。《清一统志·南安府》:赤石岭巡司“在大庾县东北百余里。明洪武二十二年置。旧治峰山里。弘治元年移小溪城,正德中复移于峰山新城。后又移而南,治峰山里水西村。今因之”。古山名。在今江西省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三里。《清一统志·安顺府》:白马洞“洞内有白石如马”。见“桃源山”。
在今河南南乐县东韩张镇。《方舆纪要》 卷16南乐县 “昌城” 条下: “县东二十五里有故朝城,近山东朝城县界。唐开元中,以此名县。今其地名韩张堡。”
在今云南石屏县北。《方舆纪要》 卷115石屏州: 乾阳山在 “州北五里。高五百丈。上有石洞,林木郁葱”。
梁启超书斋名。在今天津市河北区南部民族路中段西侧。1915年戊戌变法倡导人、近代学术思想家梁启超定居天津,在寓所旁建此书斋,取《庄子》“朝受命,夕饮冰”句而命名。为意式庭院。楼下有连三券式拱门和石柱,
或作藏如拉。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古地区名。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后,将全境划分为乌如、要如、叶如、如拉等四个军政区域,即乌思藏四如。如拉是藏文音译,意为“分支翼(部)”,其区域东至姜尼扎
亦名窝儿七。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东岸切尔内角附近。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 《皇舆全览图》: 黑龙江下游东岸有“窝儿七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 《吉林通志》卷17: 混同江南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