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钟 (鍾) 山

钟 (鍾) 山

①即今内蒙古河套北之阴山。《水经·河水注》: “芒干水出塞外,南径钟山,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曰,阴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囿也,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

②又名金陵山、蒋山、紫金山。即今江苏南京市区东紫金山。《元和志》 卷25 “石头城” 条记诸葛亮云: “钟山龙盘”,即此。同书 “钟山” 条引 《舆地志》 云: “古金陵山也,邑县之名,皆由此而立。吴大帝蒋子文发神异于此,封之为蒋侯,改山曰蒋山。宋复名钟山。梁武帝于西麓置爱敬寺,江表上已常游于此,为众山之杰。”

③在今浙江开化县城北。《方舆纪要》 卷93开化县: 钟山在 “县治北二里。金溪经其下。一名覆釜山,县之主山也”。

④在今江西分宜县东、新余市西。《寰宇记》卷109袁州宜春县: 钟山 “在州东九十里。裴子野《宋略》 云,永嘉元年,此山因洪水有大钟从山流出,时人得之,送上验铭,云是秦时乐器,因以为名。又按 《安成记》 云,钟山临水阻峻,春夏则湍洑涌沸,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余里,名曰米沙。以之候岁,若一岸偏饶,则其方丰穰,民以为准”。《方舆纪要》 卷87袁州府分宜县: 钟山在 “县东十里。山有巨石临江如峡,亦名钟山峡。峡长九十余里,与新喻县接界。峡中之水即宜春江也”。

⑤即伊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隋书·地理志》: 河南郡兴泰县 “有钟山”。《史记·周本纪》 正义: “伊阙山今名钟山。”

⑥在今河南信阳县东南。《隋书·地理志》: 钟山县 “有钟山”。《清一统志·汝宁府一》: 钟山 “在信阳州东南十八里。隋以此名县”。

⑦在今湖北襄阳县境。《隋书·地理志》 襄阳郡襄阳县: “有钟山。”

⑧一名三钟山。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后汉书·王常传》: 王莽末 “常等与 (成) 丹、(张) 印收散卒入蒌溪,劫略钟、龙间,众复振”。唐李贤注:“隋州随县东北有三钟山。”

⑨亦名钟留山。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北。《明史·地理志》 连山县: “旧治在县 (今连山东北太保镇旧城村) 西北钟山。” 《清一统志·连山厅》: 钟留山 “在厅西北四十里。其状如钟。旧县治在此”。

⑩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117邓川州: 钟山在 “州 (今邓川镇) 北十五里。《滇纪》 云,唐开元中,邆赕诏酋咩罗皮据大厘,为南诏所攻,率其部据钟山之险以自守,即此山也”。

(11)在今陕西子长县西三十里安定镇东北二里。有著名的钟山石窟。


猜你喜欢

  • 使鹿部

    清代对所属黑龙江流域、外兴安岭以南,东至库页岛的部分鄂伦春人及其他蓄养驯鹿部落的称呼。清杨宾 《柳边纪略》 卷3: “使鹿部大约在使犬诸部之外。按 《实录》: 崇德元年五月,阿赖达尔汉追毛安部下逃人,

  • 塔城道

    1916年由伊犁道的塔城和迪化道的沙湾、乌苏二县置,属新疆省。治塔城县 (今新疆塔城市)。辖境约当今新疆塔城地区及克拉玛依、石河子、屯奎三市。1928年废。1916年12月由伊犁道的塔城县和迪化道的沙

  • 乞神平堡

    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宋史·王韶传》:熙宁五年(1072),王韶知通远军,击降蕃部,“引兵城渭源堡及乞神平,破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即此。

  • 泰州市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泰县析置,隶苏北行署区。治泰州城 (今江苏泰州市)。1949年4月至1950年苏北行署区驻此。1952年改属江苏省。简称泰。在江苏省中部、新通扬运河两岸、南濒长江。面积5790平

  • 赵官堡

    在今贵州贵阳市西北。《清一统志 ·贵阳府》 “孙官堡” 条下: “相近有赵官堡。明安邦彦渡江烧劫麻姑孙官堡。巡抚王瑊……遣兵败邦彦于赵官堡,水内水外之贼皆溃去。” 即此。今贵州省贵阳市西北赵官。明天启

  • 智度山

    在今湖南长沙县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80长沙府 “大富山” 条下: 智度山 “山高数百丈,环二百余里。众山罗列,其最高者曰黑石峰。《志》云: 唐将军刘 (智) 度居此,因名”。古山名。在今湖南省长沙

  • 全州千户所

    明洪武元年(1368)置,属广西都司。在今广西全州县。后废。

  • 杨粲墓

    在今贵州遵义市城区东南十五里永康乡皇坟咀。原系宋代白锦堡,后为播州杨氏墓地。杨璨墓建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1957年清理发掘前已被破坏,出土文物较少。腰坑内获铜鼓两面,铸造精美。墓用白

  • 安东卫

    ①明永乐七年(1409)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后废。②明弘治三年(1490)置,属山东都司。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安东卫镇。清乾隆时废,后仍沿用安东卫之名。(1)卫名。明洪武年间置

  • 三泉县

    ①北魏正始中置,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以界内三泉山为名。后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为南安州治。八年(625)属利州。天宝元年(742)属兴元府,移治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北宋升为大安军。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