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金堤 (隄)

金堤 (隄)

①指西汉东郡 (治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市西南)、魏郡 (治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平原郡 (治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县南) 界内黄河两岸石堤。《史记·河渠书》: “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汉书·沟洫志》: “近黎阳南故大金堤,从河西西北行,至西山南头,乃折东,与东山相属。民居金堤东为庐舍,往十余岁更起堤,从东山南头直南与故大堤会。”

②指东汉汴口 (今河南荥阳市东北) 以东黄河两岸石堤。《水经·河水注》: “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渠,咸曰金堤。” 《方舆纪要》 卷13故城县: 金堤,“ 《志》 云: 在县西南。自大名府大名县界,逶迤而东北入县境,即后汉王景所筑”。

③即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上。西晋左思 《蜀都赋》: “西踰金隄,东越玉津。” 刘逵注:“金隄在岷山都安县西,隄有左右口,当成都西也。”《水经·江水注》: “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隄。”

④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故江陵县) 东南。《水经·江水注》: “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


猜你喜欢

  • 扶欢山

    在今四川綦江县东南八十里。《元和志》卷30:扶欢县“以县东扶欢山为名”。《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扶欢山“唐以之名县。今谓之寨山”。《清一统志·重庆府一》:扶欢山,“《旧志》:县有砦子山。明万历中,

  • 涂 (塗) 口市

    在今湖北武昌县西金口镇。《方舆纪要》 卷76江夏县: 涂口市在 “府南六十里,即汝南故县治也。隋开皇中自涂口移治于焦度楼下,改置江夏县。市西南为金口镇”。

  • 八站

    在今黑龙江哈尔滨市区西。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吉林滨江县:“县市沿松花江南岸之傅家甸,西连八站,南对秦家冈,东接四家子、太平桥、圈儿河等处。”

  • 邱濬墓

    在今海南省海口市西南二十里水头村。《清一统志·琼州府》:邱濬墓“在琼山县(今琼山市)西五龙池”。邱濬(1421—1495),字仲深,号琼山。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代名臣,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 梨河

    即今河北遵化县南��河。 《明史·地理志》遵化县: “西南有梨河。” 《清一统志 ·遵化直隶州一》: 梨河 “在州南十里。源出迁安县界芦儿岭 (今迁西县西),经州界西南流七

  • 洞口堡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81镇溪千户所 “阴隆江堡” 条下: 洞口堡 “隶辰溪卫,有官兵戍守”。

  • 博浪沙

    又作博狼沙。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关。《史记·留侯世家》: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索隐》: 服虔云,“地在阳武南”。又称博狼沙。在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关。为汉初大臣张良(?—前

  • 来伏山

    即今甘肃民勤县西北莱菔山。《方舆纪要》卷63镇番卫:来伏山在“卫西北八十里。其山脊高首俯,如拜伏然,因名”。

  • 石照山

    一名石镜山。在今安徽绩溪县东。《舆地纪胜》卷20徽州:石照山“在绩溪县东五里。有石高二丈,光可以鉴。旁有石照院”。

  • 白华关

    在今河南卢氏县西。《明史·地理志》 卢氏县:“又西有白华关。”路通陕西。元末尝设兵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