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金城山

金城山

①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北。《方舆纪要》 卷27石埭县: 金城山,“ 《志》 云: 在县西二里,势如罗郭,因名”。

②在今湖北咸宁市西北。《水经·江水注》: “陆水又屈而西北流,径其 (下隽) 县北,北对金城,吴将陆涣所屯也。” 《寰宇记》 卷112江夏县: 金城山“在县东南二百三十里。下有村,在金口水南。村人堰水成塘,以此为名”。《方舆纪要》 卷76江夏县“赤壁山” 条下: 金城山 “吴将陆焕尝屯兵于此。《南迁录》 所云 ‘金城险固’ 者也”。

③在今湖北崇阳县东十五里。《清一统志·武昌府一》: 金城山 “宋黄庭坚读书其上,黑池犹存”。

④在今湖南临武县东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80临武县 “舜峰山” 条下: 金城山 “山高广。旧时土人于上垒石为城以避寇”。

⑤在今湖南武冈县东南五十里。《方舆胜览》 卷26武冈军: 金城山 “在武冈县界,是石真人所治之处,第六十八福地也”。

⑥在今湖南新宁县南十五里。《明一统志》 卷63宝庆府: 金城山“道书以为第六十八福地。石真人所治处”。

⑦又名金山。在今广东潮州市旧城内北部。《舆地纪胜》 卷100潮州: 金城山 “见 《九域志》。有韩木,韩退之所植也。不知名。土人以岁开花为登第之兆”。《方舆纪要》 卷103潮州海阳县: 金山“一名金城山,东临恶溪,西瞰大湖,为一郡之胜”。

⑧在今四川城口县东南。《清一统志 ·太平厅》:金城山 “在厅东二百四十里。前江发源于此”。

⑨亦名隆城山、崇城山、金粟山。在今四川仪陇县城内北隅。《寰宇记》 卷139仪陇县: “县城原在金城山顶,四望悬绝,石壁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惟西南稍通人马。” 《方舆纪要》 卷68仪陇县: 金城山“在县治北。众山环向,如雉堞然,石壁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惟西南有径可通。上有数石,如贮米囊,故亦名金粟山”。


猜你喜欢

  • 吐蕃

    唐、五代、两宋、元及明初对今西藏地方的汉译称,亦是对当时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藏语称西藏地方为“番”,或说即《后汉书·西羌传》所称之“发”羌故地。《大唐西域记》卷4等唐初史籍译称“吐(土)蕃 (番)”,

  • 阔即

    今青海久治县西北。《元史·地理志》 河源附录: “河行昆仑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阔即及阔提,二地相属。”

  • 阿哈塔克山

    一名阿格山。在今新疆且末县西南。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2:阿格山“阿格塔克水出焉。……在于阗县境东南。缠回谓后为阿格,谓山为塔克,犹华言后山也。其地产金。积雪不消,瘴疠尤甚,采金者惟夏月可入”。

  • 深井堡

    在今河北宣化县西南六十里深井。明正德五年 (1510) 筑城,设守备把总。清亦于此设把总。即今河北省宣化县西南深井镇。明正德五年(1510年)筑城。初属蔚州卫,后改属万全都司。设有守备、把总各一。清康

  • 思邛水

    一名思印江。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印江河。《方舆纪要》 卷122印江县: 思印江“源出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清史稿·地理志》印江县: “思邛江自松桃入,折北流,合一小水入安化 (今思南),

  • 竹箐山

    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卷72洪雅县:竹箐山“上多竹,蒙茸茂密。昔人以甃梯磴,盘折而上。宋尝置关于其巅,设巡检司,后废。嘉靖中复设竹箐山巡司”。

  • 集庆山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集庆山 “在钱塘县西。山前路折而南曰飞来峰,曰上中下三竺,三面阻山,中路直辟,若函谷然”。

  • 晋安寨

    一名晋安乡。在今山西太原市晋祠镇南。《资治通鉴》: 五代晋天福元年 (936),“ (石)敬瑭引兵会契丹国晋安寨,置营于晋安之南”。即此。又作晋安乡。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镇南。《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

  • 白云岩山

    ①在今安徽枞阳县东北。《清一统志·安庆府一》:白云崖山“在桐城县东一百二十里。《府志》:有东西两岩,峰有四:旧铁障、铁船、绛霄、双峰。岩之小者五:曰燕子、蛾眉、雪浪、楼子、墓岩。洞有三:曰函云、四顾、

  • 洛龙宗

    即洛隆宗。今西藏洛隆县东康沙。清王世睿 《进藏纪程》 作 “洛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