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鄂托克旗

鄂托克旗

即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旧属绥远省,1949年迁驻乌兰哈拉嘎苏镇 (简称乌兰镇)。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蒙古语意为 “营” 或 “部”,是元、明两代蒙古 “万户”下设行政建制的名称,即 “千户”。


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东岸。属鄂尔多斯市。面积2.15万平方千米。人口9.1万。有蒙古、汉、回、满等民族,其中蒙古占22%。辖2镇、7苏木、6乡。旗人民政府驻乌兰镇。鄂托克,蒙古语意为“营盘”,为明代鄂尔多斯(万户)之鄂托克(千户)游牧地,后演变为旗名。明天顺年间蒙古族入牧,正德年后属鄂尔多斯万户。清顺治六年(1649年)以扣克特、锦巴固沁、乌拉特、唐古特等部为主,划为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俗称鄂托克旗。扎萨克初驻锡拉布里多淖尔,属伊克昭盟。民国时沿用清制,实行蒙、汉分治。1930年沿黄河东岸地设沃野设治局,属绥远省。1941年废,与杭锦旗垦区合置陶力民办事处。1950年撤销办事处,成立鄂托克旗,旗治乌兰镇,属伊克昭盟。1954年绥远省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析旗地置盟属桌子山矿区办事处。1958年撤销,改置桌子山矿区,复归鄂托克旗。1958年置海勃湾市,1959年复属伊克昭盟。1976年海勃湾市划入乌海市。1980年析南部分置鄂托克前旗。2001年改属鄂尔多斯市。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毛乌素沙漠西北部。属中温带干旱气候。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产牛、马、绵羊、山羊、骆驼。良种有阿尔巴斯山羊。农产小麦、玉米、糜黍、豆类、向日葵、马铃薯等。矿产有煤、石灰石、石英、石膏、耐火黏土等,东南部湖泊产碱、盐、芒硝等。工业以采煤、碱、盐为主,并有建材、皮毛加工、民族用品、农牧机修理、电力、制碱等。109国道、乌达、乌敖公路经此。古迹有百眼窑、百眼井、烽火台遗址。


猜你喜欢

  • 伊娄河

    在今江苏邗江县南二十里,南通大江,北至杨子桥,接官河,即瓜洲运河。《新唐书·地理志》润州丹徒县:“开元二十六年,刺史齐澣以州北隔江,舟行绕瓜步,回远六十里,多风涛,乃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

  • 梵安寺

    亦名草堂寺。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五里。隋名桃花寺。唐大历中,崔宁镇蜀,以冀国夫人任氏本浣花女,遂重修之,改名浣花寺。北宋改为梵安寺。《方舆胜览》 卷51成都府: 梵安寺 “在成都县南,与杜甫草堂相接。每

  • 工尧隘

    在今广西田东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1田州:工尧隘“在州东南。亦曰共尧村。州之险塞也。嘉靖初,官兵讨岑猛,猛以劲兵屯工尧隘。别将沈希仪击之,去工尧五里而营,夜分三百人缘山而右,走间道,三百人沿江而左

  • 黄沟泉

    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32滕县: 黄沟泉 “与温水、龙湾诸泉,旧俱经沛县留城闸入漕河”。

  • 北益都城

    即西汉益都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市北二十里古城乡。《水经·巨洋水注》:百尺沟“西北流径北益都城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以在益都县城之北,故曰北益都城。

  • 鸦髻山

    一作丫髻山。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关口山” 条下: “其东南曰鸦髻山,有飞燕洞,容百余人,乡人尝避兵于此。”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丫髻山 “在宁国县东南八十五里。南唐时

  • 长冲山

    在今贵州龙里县西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23龙里卫“穴刀山”条下:长冲山“旧为苗‘贼’出没之所。成化间,置哨堡以守之”。

  • 天依县

    西汉置,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东南。《汉书·地理志》 注:颜师古曰,“音衣。此地有天䧇阪,故以名”。东汉废。

  • 古圣寺

    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南草街镇凤凰山上。始建于明代。清咸丰五年(1855)重建。1939年陶行知曾在寺下院办育才学校。

  • 白云嶂

    ①一名白云洞。又名白云峰。在今江西于都县西四十里。有三洞联络,各容百余人,上曰白云岩嶂,中曰太虚岩,下曰龙岩,溪流贯注其间。《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八年(943),南汉循州张遇贤逾岭趋虔州,“遇贤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