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吾山
在今湖南浏阳市北十里。唐宗智禅师讲法于此,后建道吾寺于山腰。山以寺名。《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引 《名胜志》: 道吾山 “列七十二峰,东连宝盖,西接洞阳,状若莲花,又名莲花峰”。
在湖南省浏阳市北郊。主峰五老峰,海拔786.4米。晴日无云时,登顶可眺望长沙。道吾山来历传说不一,一传,唐代僧开山讲法,曰“道在吾矣”,遂以名其山;又传,唐大和间,僧宗智行脚至浏,随步入山,四无行径,忽雷劈石开,一老人出曰:“吾为此山龙神,候师久矣”,宗智曰:“吾志惟道,法缘在此,吾道成矣!”因名。
在今湖南浏阳市北十里。唐宗智禅师讲法于此,后建道吾寺于山腰。山以寺名。《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引 《名胜志》: 道吾山 “列七十二峰,东连宝盖,西接洞阳,状若莲花,又名莲花峰”。
在湖南省浏阳市北郊。主峰五老峰,海拔786.4米。晴日无云时,登顶可眺望长沙。道吾山来历传说不一,一传,唐代僧开山讲法,曰“道在吾矣”,遂以名其山;又传,唐大和间,僧宗智行脚至浏,随步入山,四无行径,忽雷劈石开,一老人出曰:“吾为此山龙神,候师久矣”,宗智曰:“吾志惟道,法缘在此,吾道成矣!”因名。
即今贵州独山县东南四十里基长镇。旧有外委戍守。“基长” 为鸡场谐音。昔以 “酉” 日赶场,故名。
在今广东龙门县西六十里。《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增城县:陈峒山“脉自庾岭而来,势如卓旗。山侧有小阜突出,增江源于此”。
即今河北武安市北邑城镇。清乾隆《武安县志》卷3集镇:邑城在“县北四十里”。在河北省武安市东北部。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邑城,人口 6860。明代迁民欲在此建县城,故名欲城,后讹为
即随州。在今湖北随州市。
金正大中改巩州置,治所在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通渭、漳县、武山、定西等县地。元初改置巩昌路。明洪武三年(1370)复为巩昌府,属陕西布政使司。辖境扩大。清属甘肃省,辖境相当今甘肃
即今广东从化市东北五十里良口镇。旧名莲塘村,清顺治中迁流溪巡司于此。
①宋置,属厌次县。在今山东惠民县东南七十里黄河北岸。明置巡司,清裁。②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旧属天河县,明置土巡司于此。在江苏省泗洪县西北部,西与安徽省接壤、北与宿迁县为邻。面积114.6平方
亦作绿川。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贵平河,为球溪河支流。《寰宇记》 卷85贵平县: 禄水 “在县南三十七步,流入仁寿县”。《方舆纪要》 卷67仁寿县:绿水 “在县北八十里。水多鱼虾,因名。自双流县流入境,下
又名干沟。春秋楚地。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与城父集相近。《左传》:昭公六年(前536),“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干谿”。即此。
一名甑山。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汉水南岸。《左传·定公四年》:吴伐楚,楚子常“乃济汉而陈, 自小别至于大别”。《方舆纪要》卷76汉川县:小别山“县南十里。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古山名。见“甑山”。或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