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河
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 通海河 “在县城西。合吴田溪、西溪、东溪、许陂溪、凉溪、洋步溪、远安溪、通海桥溪、黄田溪、笃陂溪、汤口溪、淡坑溪十二溪之水,汇于城西,是为水口。又合长乐溪、上保溪、中保溪、博溪四溪之水共十六溪,东南流达潮州,入于海”。
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 通海河 “在县城西。合吴田溪、西溪、东溪、许陂溪、凉溪、洋步溪、远安溪、通海桥溪、黄田溪、笃陂溪、汤口溪、淡坑溪十二溪之水,汇于城西,是为水口。又合长乐溪、上保溪、中保溪、博溪四溪之水共十六溪,东南流达潮州,入于海”。
即今广西合浦县北之南流江。《旧唐书·地理志》合浦县:“州界有瘴江, 名合浦江也。”《明史·地理志》 合浦:“又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自广西容县流入,径州,江口分为五,西南注于海。”
①春秋曹地。在今山东曹县东南五十里楚天集。《春秋》: 隐公七年 (前716),“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②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滑县东北。《春秋》: 僖公二年 (前658),“城楚丘”。
西藏古地名。约在今安多县安多买马区。唐时吐蕃曾于此置驿站。《新唐书·地理志》:“鹘莽驿……百里至野马驿。”
隋大业六年(610)置,治所在新伊吾(今新疆哈密市)。隋末废。唐天宝初改伊州为伊吾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伊州。隋大业六年(610年)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辖境约当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十六国之一。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 (今山西离石县北) 称汉王,308年称帝,309年迁都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西南)。310年刘聪即位,316年灭西晋。三年后刘渊侄刘曜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9永春县:上达隘在“县西南二十余里白芒坑山后。相近有高平隘,路出安溪打鼓岭,俱嘉靖初筑以拒贼”。
1917年以向都、都康、上映三土州合并设置,属广西田南道。治所在向武(今广西天等县西北向都镇)。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2年并入镇都县(1957年改为天等县)。旧县名。1917年由天保县承审之向武
在今湖北恩施市东一里。《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马公泉“宋嘉祐中,运使马公按部至州,以城跨山不可凿井,乃相视水脉,以竹引此泉入城中,公私赖之”。
唐置,属延昌县。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塞木城。《元和志》 卷3延昌县: “塞门镇,在县西北二十里。镇本在夏州宁朔县界,开元二年移就芦子关南金镇所安置。” 北宋为塞门砦,属延安府肤施县。
即今陕西长武县东二十里冉店乡。《清一统志·邠州》:冉店镇“有关城,其地道路四达。深沟巨壑,中道仅容一车。明弘治间,移宜禄镇巡司于此,后又徙于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