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珠山
①在今湖北宣恩县境。有二:一在县南。《方舆纪要》卷82忠建宣抚司:连珠山在“司北一里”。一在县东南。同书忠峒安抚司:连珠山在“司南二里。上有砦”。
②在今湖北恩施市东。《方舆胜览》卷60施州:连珠山“在州东二里。五峰相连如贯珠。施之望山也”。
③在今湖南永兴县东五十里。《方舆纪要》卷82永兴县:连珠山“以圆峰层叠而名”。
④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八里。《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连珠山在“州(治今惠水县)南八里。五山圆秀,连络如珠。其相近者曰笠山,俗名斗篷山”。
①在今湖北宣恩县境。有二:一在县南。《方舆纪要》卷82忠建宣抚司:连珠山在“司北一里”。一在县东南。同书忠峒安抚司:连珠山在“司南二里。上有砦”。
②在今湖北恩施市东。《方舆胜览》卷60施州:连珠山“在州东二里。五峰相连如贯珠。施之望山也”。
③在今湖南永兴县东五十里。《方舆纪要》卷82永兴县:连珠山“以圆峰层叠而名”。
④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八里。《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连珠山在“州(治今惠水县)南八里。五山圆秀,连络如珠。其相近者曰笠山,俗名斗篷山”。
①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十三里禹陵。《史记·太史公自序》: “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即此。②在今陕西旬阳县东一百三十里。《清一统志·兴安府二》: 禹穴 “高八尺,深九尺,旁镌 ‘禹穴’ 二字。穴右有
一名皋石山。在今广东英德市南十五里。《艺文类聚》 卷6引王韶之 《始兴记》: “梁、鲜二水口下流有浈阳峡,长二十余里。山岭纡郁,丛流曲勃。” 《水经· 溱水注》: “溱水又西南,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
即汉代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县西北巴里坤湖。清乾隆《西域图志》卷24:巴尔库勒淖尔,“旧音巴里坤淖尔。在镇西府城西北十五里。周一百二十余里。源出天山北麓,西北流百余里。汇为巨浸”。
在今河南林州市东南临淇镇。东魏曾置临淇县。民国初设县佐驻此。在河南省林州市南部、淇河北岸。面积185平方千米。人口8.8万。镇人民政府驻临淇,人口8390。东魏为临淇县治,因濒临淇水得名。后废县,仍名
北宋宣和四年(1122)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寻入于金,乃废。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拟改辽大同府预置,治今山西大同市。为云中府路治所。为宋、金联合攻辽盟约中预定归还宋人之地。宣和六年(1124年
1930年置,属新疆阿克苏行政区。治所在托克苏庄(今新疆新和县)。1941年改为新和县。旧县名。1930年由库车县所属托克苏分县改置。托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水足”、“饱水”。治托克苏八栅(今新疆新和县
①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六十里。唐杜佑 《通典·州郡十二》: 义兴县 “有章山”。《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宜兴县: 章山在 “县西南六十里。一名黄山,亦曰芳岩。周广六十八里。相接曰佛泉山、武花山,连亘入
即喀喇沁左翼旗。旗府驻地公营子 (今内蒙古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之南公营子)。
即今四川巫山县北双龙镇。清光绪《巫山县志》卷2:巴雾堡在“县东北六十里”。
北宋庆历元年(1041)置,属火山军。在今山西河曲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