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
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越秀山在 “府治北。一名越王山,耸拔二十余丈。上有越王台故址,尉佗因山筑台,因名。俗呼观音山”。
又称粤秀山,俗称观音山。在广东省广州市区北侧。海拔70米,为白云山余脉。以有越王台故址得名。1921—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曾在山腰的越秀楼工作和从事著述。建国后,辟为越秀公园。有鲍姑井旧址、孙中山读书治事处、五羊石像、镇海楼、绍武君臣冢、虎贲将军王兴墓、四方炮台、海员亭、中山纪念碑等著名史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越秀山在 “府治北。一名越王山,耸拔二十余丈。上有越王台故址,尉佗因山筑台,因名。俗呼观音山”。
又称粤秀山,俗称观音山。在广东省广州市区北侧。海拔70米,为白云山余脉。以有越王台故址得名。1921—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曾在山腰的越秀楼工作和从事著述。建国后,辟为越秀公园。有鲍姑井旧址、孙中山读书治事处、五羊石像、镇海楼、绍武君臣冢、虎贲将军王兴墓、四方炮台、海员亭、中山纪念碑等著名史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①俗称北大庙。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 (乌丹镇) 北八里。始建于清乾隆八年 (1743),乾隆二十年 (1755) 竣工。为汉式建筑的藏传佛教寺院。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关帝殿和经卷殿组成。殿内多彩绘图
在今河北临城县西北二十里。明正德 《赵州志》 卷4临城县: “鹁鹆井,在县西北二十里。按:《碑记》 云: 昔沛公避项羽之难于井中时,有双鹆集于其上,追者不疑,公遂获脱。后人立庙祀公于此。” 清同治 《
唐天祐二年 (905) 为避朱全忠父讳改城父县置,属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城父集。《资治通鉴》: 唐光启元年 (885),“秦宗权寇颍、亳,朱全忠败之于焦夷”。即此。五代梁龙德初改为夷父县。古县
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市西郊。五代周显德四年 (957) 开凿。为伐南唐而训练军队习水战之处。北宋太祖置神卫水军、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 置虎翼军习水战于此。南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卷7: “ (
又作奇吉泊、奇吉侯温 (侯温赫哲语意为湖)。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大奇济湖。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22: 奇集泊 “亦曰奇吉侯温。径约六七十里,东逾山岭二十余里,即库页岛海峡矣。奇吉
在今四川梁平县东二十里蟠龙山。《舆地纪胜》 卷179梁山军: 喷雾崖 “去军西五十里。其崖高数十丈,飞瀑倾注如雾在空,崖右石鼓,张丞相无尽游从于此,手题云: 水味甘腴,偏宜煮茗,非陆羽莫能辨”。《方舆
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0上下冻州:大源水“在州(治今下冻镇)北。源出八峰山,东北流,入于丽江”。
①即今江西兴国县东北一百十里兴国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9:兴国县东北有江口墟。②即今广东封开县治江口镇。当贺江与西江汇合口。清有把总驻防。1958年封川县迁治于此。1961年为封开县治。③即今广
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清一统志·琼州府一》: 新昌江 “在儋州 (治今中和镇) 南十里。源出黎峒,流入新英港与伦江合”。
在今北京市延庆县西北靳家堡乡玉皇庙。山戎墓葬发现于1984年,经五年发掘,清理墓葬五百余座,出土金、镀金、青铜、陶、蚌、玛瑙、松石制品等各类文物一万余件。1991年博物馆建成,按原状完整地保存了十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