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越州

越州

①南朝宋泰始七年 (471) 置,治所在临漳郡 (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村东)。南齐辖境相当今广东茂名、电白以西,广西容县、灵山以南,合浦以东地区及海南省。南朝梁移治合浦县 (今浦北县南旧州村)。隋大业初改为禄州,寻改合州。唐武德五年 (622) 改合浦郡为越州,贞观八年 (634) 改为廉州。

②隋大业元年 (605) 改吴州置,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 (浦江县除外)、曹娥江、甬江流域。大业三年 (607) 改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改越州,天宝、至德间又改会稽郡。乾元元年 (758) 复改越州。南宋绍兴元年 (1131) 改绍兴府。

③元至元十二年 (1275) 于普么部地置,属曲靖路。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市南四十五里越州镇。《明一统志》 卷87曲靖军民府: 废越州 “本唐悦州,……元置千户所,改越州”。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改越州卫。


(1)南朝宋泰始七年(471)置,治临漳县(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旧州东)。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灵山以南,合浦以东,广东省茂名市以西及雷州半岛地。隋大业初改名禄州、合州。后又改为合浦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合浦郡为越州,辖境仅有广西合浦、浦北等县地。贞观八年(634年)又改为廉州。(2)隋大业元年(605年)改吴州置,治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区约今浙江省浦阳江(义乌除外)、曹娥江流域及余姚市地。大业二年(606年)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越州,天宝元年(742年)又为会稽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越州。为浙江东道节度使治。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升为绍兴府。(3)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置,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南越州镇。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改越州卫。


猜你喜欢

  • 临江行政区

    又称勐往行政区。1927年置,属云南普洱道。治所在今云南勐海县北九十六里勐往城子。1929年直属云南省。1932年改临江设治区。1929年由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四区改置(县级)。公署驻勐往城子(今云南省

  • 黄岑山

    即骑田岭。又名上岭山、客岭山、黄箱山。在今湖南郴县南六十里,接宜章县界。《水经·耒水注》: 黄水 “出 (郴) 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方舆纪要》 卷82郴州: 黄岑山 “岭高千

  • 蔡陂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分长葛、许昌、鄢陵三县置,属洧州。治所在今河南尉氏县西南三十里。大业二年 (606) 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长葛、许昌、鄢陵三县置,治今河南省尉氏县西南。属洧

  • 海甲场

    清设,在今广东陆丰县东南甲子镇。为盐场。民国设场知事。

  • 陆川县

    南朝梁、陈间置,属合浦郡。治所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六靖镇。以陆水为名。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辩州,寻属禺州。贞元中改名罗辩县。后复名陆川县,唐末改属容州。北宋淳化五年(994)迁治今陆

  • 阿拉善额鲁特部

    清西套蒙古二部之一。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裔额鲁特和硕特首领顾实汗于明末率部移居青海。清初,其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之子和罗理等居西套。康熙十六年(1677)噶尔丹袭击西套,和罗理率部避地近边。二十五年(16

  • 得胜港镇

    原名塘口。即今上海市松江县东南十六里,地处盐铁塘入黄浦江之口。《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娄县 “陶宅镇” 条下: “其相近又有得胜港,亦官军御倭处。” 明嘉靖 三十 三年 (1554) 曾在此击败倭寇

  • 凯里长官司

    明万历三十五年 (1607) 改凯里安抚司置,属黄平州。治所即今贵州凯里市。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废。据1986年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 称: “凯里” 为苗语音译,意为 “开田”。

  • 灵河镇

    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元丰九域志》卷1:滑州白马县有“灵河一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元年(954),“河决灵河”等八口。古镇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五代周黄河决口于此。

  • 海西县

    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灌云县东南二十里。东汉属广陵郡。西晋废。东魏武定七年(549) 复置,属海西郡。北齐又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苏省灌南县东南,属东海郡。西晋废。东魏武定七年(5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