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象山

象山

①一名石公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北八里,与焦山对峙。《清一统志·镇江府 一》: 石公山 “一名象山,形如双象。《府志》: 焦山两狮形,象山两象形,狮象截水之下流,郡之门户在焉。岩有洞曰象山洞”。

②在今浙江象山县西北十里。县以此得名。《舆地纪胜》 卷11庆元府象山县: “ 《图经》 云,县有一山如象形。” 故名。

③在今福建大田县西南。《清一统志·永春州》:象山 “在大田县西南台阁山西。高千仞,群峰矗立,林木深茂。上有望军洋杨家寨,明嘉靖初,贼首郑新等巢其上,郡守陈能剿平之”。

④在今福建闽侯县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象山 “在侯官县旗山之西。山形外抱中平,如蹲象然。上有观音泉”。

⑤原名应天山。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南七十里。《寰宇记》 卷107信州贵溪县: 应天山 “连冈叠阜,自闽而来,为诸山之宗”。《明一统志》 卷51广信府:象山 “初名应天山,宋儒陆九渊尝读书于此,以山形如象更今名”。陆九渊自号象山翁,学者称为象山先生。所著后人辑为 《象山先生全集》。又贵溪县南之三峰山亦名象山。因尝移象山书院于此,俗亦呼为象山。

⑥原名蒙山。在今湖北荆门市西郊。《清一统志 ·荆门州》: 蒙山 “在荆门州西一里。一名象山。一名硖石山。又名泉子山”。

⑦又名象头山。即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象头山。《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府博罗县: 象山在 “县北二十里。山高大,形如象,俗呼象头山”。

⑧在今广西象州县西隔江。《元和志》 卷37象州阳寿县: “象山在县西北三里。” 《寰宇记》 卷165象州武仙县: “象山在州城西岸,去城五里。高四十丈,其形如象,山因得名。”

⑨在今贵州惠水县北。《方舆纪要》 卷121卢番长官司: 象山在 “司南一里”。

⑩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7丽江军民府: 象山在 “府西北五里。形如伏象,山下有泉曰象泉”。

(11)在今越南东北部广宁省东潮县境。元黎崱 《安南志略》 卷1: “鞍子山一名安山,或曰象山。高出云雨之上。” 《方舆纪要》 卷112安南新安府: 象山“在府东东潮州。一名安子山。相传安期生得道处。宋海岳 《名山图》 以此为第四福地”。


(1)在江苏省镇江市东北,与焦山隔江相对。原名石公山,因山形如双象,改今名。海拔49米。自古为军事要地,山上有炮台故址,与焦山炮台成崎角之势。另一高处名韩公墩,相传是宋韩世忠驻兵的地方。《舆地纪胜》中载:山上原有送江亭,是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郡守陈天麟建。山中有普贤洞和峨嵋洞。北面山下有石隐庵,一名石隐精舍,旧名普贤寺,已废圮。(2)在江西省贵溪市西南。原名应天山,主峰海拔811米。宋代陆九渊于此讲学五年,以山形如象,易名象山,陆九渊自号“象山翁”,世因称陆等为象山学派。相传第十八代张天师曾于此修道。今山南、北有黑龙井、碧莲池等遗迹,始建于北宋的应天庙尚存后栋六栟,山巅有“弹子石”、“繙经石”、“黄巢神剑”、“天师法剑”等景。(3)在湖北省荆门市西郊。原名蒙山,因象山先生陆九渊曾讲学于此而称今名。历为游览胜地。南北向,长600米,宽250米,海拔176米。现为占地50余万平方米的龙泉公园重要组成部分。有龙泉书院,陆夫子祠,老莱山庄,蒙、龙、惠、顺四泉,文明湖,讲经台,清河桥,烈士陵园,唐宋古柏遗址等。蒙泉在山东麓,为荆门四泉之首。南宋时陆九渊知荆门军,绍熙二年(1191年)张垓游此,大书“蒙泉”二字,陆九渊遂勒石制碑,立于泉旁。碑为圆首,高2.2米,宽1.4米,极为夺目。(4)在云南省丽江市城北、玉泉东畔。因山形如象而名,海拔 2704 米。南与狮山相依,辉映成趣。山上有石道可循,凡2280米,名“长寿路”,沿途建有鉴雪亭、松韵亭、思思亭、呼呼亭、山美孔坊、吉多坊等建筑。登山鸟瞰雪山古城,历历在目,是名城丽江近年来新开辟的风景游览区。(5)在陕西省潼关县东北、老潼关城西南隅、凤凰山西北侧。两山紧紧相连,形状似象鼻,若蝎尾,故名象山或蝎子山。山上有田百亩,为黎姓首垦,又名黎家坪。今为同蒲铁路所经。


猜你喜欢

  • 述昆镇

    北宋熙宁八年 (1075) 废述昆县置,属龙水县。在今广西宜州市西南。古镇名。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废述昆州为镇,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西南。属龙水县。

  • 中阳山

    即上界山。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五十里。许慎《说文解字》:“水, 出南阳舞阴中阳山。”

  • 南澳溪

    又名大南澳溪。在今台湾省宜兰县东南。《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 “南澳” 等溪 “并在州东北,入于海”。

  • 欣山

    在今江西安远县南。《寰宇记》 卷108虔州安远县: 欣山 “在县南四十里。其山一十二面,高五百丈。上有莲花池水及石室、石床、橘树、异竹。一水南流入循州雷乡县”。《清一统志·赣州府一》:欣山 “在安远县

  • 新芎岛

    即今广东徐闻县东北新寮岛。《清一统志·雷州府》 “北门港” 条内: “锦囊所城港外有新芎岛。”

  • 高板桥镇

    即今四川金堂县东南高板镇。清嘉庆《金堂县志》 卷2: 高板桥场 “俗名唐家场,去城(今成都市东北城厢镇) 一百一十里”。

  • 明溪城

    即今湖南沅陵县西北明溪口镇。《方舆纪要》 卷82永顺宣慰司: 明溪城 “在司东南。宋康定中,辰州蛮彭仕义叛,命雷简夫讨之。简夫至辰州,进筑明溪上、下二寨,夺其险要,拓取石马岩故地五百余里,即此城也”。

  • 徐无山

    在今河北遵化市东。《三国志·魏书 · 田畴传》: 东汉建安十二年 (207),曹操北征乌丸,令田畴 “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即此。《水经·鲍丘水注》: 庚水 (今�ȴ

  • 革甸

    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北永宁北一百二十里。明置长官司。清废。

  • 寿张县

    ①东汉改寿良县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南朝宋改寿昌县。北魏复改寿张县,属东平郡。迁治今梁山县西北寿张集。隋属济北郡。唐属郓州。金大定七年(1167)迁今河南台前县竹口镇,十九年(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