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陵山
在今湖北天门市东北。《隋书·地理志》京山县:“有角陵山、京山。”南齐置角陵县以此名。
在今湖北天门市东北。《隋书·地理志》京山县:“有角陵山、京山。”南齐置角陵县以此名。
即今河南舞阳县东北侯集。1948年河南革命根据地置沙北县治此。
蒙古宪宗七年(1257)置邵甸千户,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邵甸县,后属嵩明州。治所在白邑村(今云南嵩明县西三十三里白邑)。《元史·地理志》:“名为束甸, 以束为邵。”明洪武十五年(1382)后废入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 升星子镇置,属江州。治所即今江西星子县。《舆地广记》 卷24南康军星子县: “昔有星坠水化为石,县镇盖因石为名。” 七年 (982) 于县置南康军。元为南康路治,明清为南
亦作赤胛山。又名火焰山。在今四川奉节县东长江北岸,相近为白帝山。《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赤岬城西……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元和志》逸文卷1
亦名涌泉山。在今四川射洪县东南三十里。《元和志》 卷33梓州通泉县: 通泉山 “在县 (旧治在今洋溪镇) 南二里。山前有石虾蟆,高七八尺”。《寰宇记》 卷82通泉县: 通泉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
西魏大统十四年(548)置,即今陕西渭南市西南杜化。《新唐书·路嗣恭传》:恭“转渭南令,主杜化、东阳二驿”,即此。北宋废。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在杜化川置,在今陕西省渭南市西南杜化。《新唐书·路嗣
明置,属迁安县。为长城关口之一。在今河北迁安县北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7迁安县:新开岭关,“擦牙子东第二关口也”。
①北魏皇兴二年(468)置,治所在定安县(今甘肃宁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县地。延兴二年(472)改置三县镇。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治所在李润堡(今陕西蒲城县东北)。永平三年(510)移治华阴县
一作鄄。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集。《左传》:庄公十四年 (前680),“冬,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古邑名。又作鄄。春秋、战国邑。即今山东省鄄城县北旧城集。战国属齐,后属赵。《春秋》庄公十四
1913年改吐鲁番厅置,属新疆迪化道。治所即今新疆吐鲁番市。1920年改属焉耆道。1930年属迪化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1984年改设吐鲁番市。旧县名。1913年以吐鲁番直隶厅改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